【摘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核心任務,在此視域下研究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以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且研究切入點,深入研究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
【關鍵詞】立德樹人? 小學傳統文化教育? 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3-0171-02
在新教育環境中,小學教育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培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而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提供支持。正因如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模式局限于基礎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得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相對欠缺,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本文基于立德樹人視域,就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模式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提供一些具有價值的建議。
一、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概述
在小學教育階段踐行立德樹人理念,要求小學教師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又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據此增強我國民眾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夯實基礎。基于立德樹人視角,總結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小學生全面發展。
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而傳統小學教育模式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小學教學中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培育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得學生的全面發展變得可能[1]。除此之外,加強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將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得學生可以不斷地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精神文化營養,既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其人文素養水平的提高,最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階段的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發展[2]。以小學教育教材為例,教材編排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其中編排了大量的古詩文。不僅如此,小學其他課程也與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融合,旨在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得小學生能夠在生活、學習中自覺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模式分析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實施傳統文化課程教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長期以來,小學教育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提升面臨諸多困境,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且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當代小學生文化自信發展。因此,作為當代小學教育工作者,應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引起重視,并要總結出值得效仿的實施路徑,才能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一)加強校園傳統文化建設
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實施中,應具備良好的校園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因此,小學學校應加強校園傳統文化建設,以期在校園內創設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得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可以時刻地感受傳統文化,從中吸取精神文化營養,并感悟思想道德[3]。例如,在校園林蔭小道中,建立一條“文明小徑”,具體是將三字經與學校辦學思想相結合,體現出“讓文化落地成文明”的核心理念。同時,選取當代文化名人,并合理地選擇其代表作構建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繼而將其思想提煉轉化為校訓。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漫步在校園時,可以時刻接受來源于校園文化的熏陶,便于小學生從中汲取精神文化營養,進而有利于小學生文化素養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在校園建筑取名時,有機融合學校文化,如學校食堂取名為“逸品館”、把體育館取名為“逸格館”,使得校園建筑充滿文藝,進而使得校園充滿詩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全天候、全方位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最終有利于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優化和提升。
(二)校本課程與傳統文化的相結合
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要使得學生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除了加強校園傳統文化建設外,還要注重課堂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得將傳統文化教育局限于傳統文化課堂中,還要與其他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全天候、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繼而才能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4]。因此,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應鼓勵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甚至可以在課程內容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特地預留一定的時間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以此深度融合校本課程和傳統文化教育[5]。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傳統文化融合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校本教材。以三年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一課“立志”教學為例,在講解“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時,若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進行系統地講解,學生可能單純地理解其字面意義,但難以真正“立志”,對學生的持續發展極為不利。因此,為確保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融合校本課程和傳統文化,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校本課程中反復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從而可以讓三年級學生從小樹立遠大志向,不僅有益于學生文化學習效果的提升,還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
(三)“家校社”合力,大力推進文化滲透教育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除學校課堂教育之外,家庭和社會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學校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應擴大教育領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引導小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以此助力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化。首先,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在小學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家長對子女的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度不斷提高,開始培養子女學習傳統文化技能,且在家庭中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使得孩子對傳統文化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如此,家校應該建立長效聯系機制,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無縫對接,為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家庭資源,如參加每周一次的“家長開講”,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的優化和提升貢獻一份力量。其次,學校方面,既要采取多樣化手段融合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還要做好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和連接工作,如定期組織學生及其家長開展傳統文化親子活動,并且要走出校園,深入地方文化遺址、博物館等,使得學生及家長可以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打破傳統文化課堂教育的時空限制,又可以讓學生切身體驗不一樣的傳統文化教育,繼而有利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化。最后,社會方面,政府應鼓勵社會各界為學生群體提供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并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同時,社會方面可以主動給學校提供幫助,為學校和各類文化館、博物館等進行密切合作,建立文化交流基地,使得學生在校內外都可以接觸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如此,為確保學生更好地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給養,應在文化基地開展相關文化實踐活動,由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自主策劃傳統文化活動,如開展寫對聯、制作臉譜等趣味性強的實踐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遨游在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中,且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三、結語
在新教育環境中,立德樹人是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傳授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決定了小學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長期以來,小學教育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效果難以優化和提升。因此,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在思想層面正確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導思想,有針對性地優化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得學生可以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商曉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2):62-64.
[2]楊洪鵬,趙志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立德樹人”策略——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2020(11):18-21.
[3]譚宏.昌明國粹 立德樹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重慶高教研究,2020,8(6):112-121.
[4]丁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立德樹人——兼談課程思政[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8(4):44-48.
[5]郭燕翔.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0,42(07):181-182.
作者簡介:
薛莉(1978年3月-),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傳統文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