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峰
【摘要】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我國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作為我國新時期的重點教育理念,需要教師以及各個專業課程共同合作,深入挖掘在課程中所存在的優質思政元素,在講解專業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文章將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作為實際案例,簡要地講解了在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中所存在的思政要素,從多個維度來對學生展開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強化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優化他們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 課程思政? 思政元素? 教學策略
【基金項目】武威職業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編號:X2020-JWC-JG-Y82)。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38-02
教育是我國實現建立強國的根本,作為專業課程的一線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的育人陣地,精準地找出專業課程中所存在的思政元素,促使思政教育能夠和專業課程進行協同合作,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始終貫穿在各個專業課程的實際教學活動中,真正地落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就我國現階段的專業課程教學來看,課程思政是精準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目標的基礎前提,在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相關制度,將高校的專業課課堂教學作為展開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將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單一化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貫穿在高校各個專業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在整個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優化相關專業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做能夠帶來的價值和意義的思想認知,促使教師能夠進一步改善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將其教學目標放在價值觀念的創造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于一體的教學目標上,促使專業課的文化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兩者之間協同并進,建立出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能夠貫穿在各個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從本質上來說,課程思政也是打破我國傳統的教學思想,實現現代化教育事業改革的重要途徑。
二、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屬于在專業領域中的基礎課程,在課程中有很多與半導體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基礎定律和分析辦法,這些理論都是我國和世界很多前輩科學家一生的心血以及他們的智慧凝聚。[1]因此在展開課堂教學時,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中具備非常多的思政元素,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到追求理想、敢于對未知事件進行探索、愛國精神以及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茍的態度,培養學生對于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對知識產生求知欲,這樣才能夠繼承我國科學家的科研精神以及為社會科學技術進步奉獻的偉大精神。例如在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的第一節緒論中包括非常多的思政元素,可以介紹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先進女科學家林蘭英的故事,林蘭英也被稱之為半導體材料領域研究的先驅工作者,更是整個半導體材料研究的科研開拓者。在1948年,她遠赴美國去進行學習,當時世界各國的固體物理學科才剛剛開始研究,相關的科學家也掌握到處于半導體狀態的半導體自身具備著非常大的研究潛力,在各行各業中具備的非常廣闊的使用前景,因此林蘭英就通過這次留學的機會改變了自己學習的專業,在1955年,她博士畢業之后,拒絕了美國公司的高薪邀請,請堅決回到國內在國內工作。在1987年,通過運用衛星在太空成功制成兩塊太空砷化鎵單晶,占據國際的領先水平,因此也獲得了太空材料之母這樣的名號。通過這一案例也表明,僅僅是通過第一章節的緒論就能夠了解到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中具備著非常多的思政元素,例如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對于科研的艱苦鉆研精神,強化他們通過科技興國的思想意識,以此來優化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課程思政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書”與“育人”兩張皮
在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樣的工科專業課程建設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互相脫節的問題。所謂的工具理性主要是指相關的教學活動過度追求功利化的目標,自身的行為活動通過理性意識來獲得自己想要的預期成果,行動人員在行動的過程中只考慮價值和效果的最大化,相反,價值理性就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和強調動機的合理性、實施方式的正確性,并不是過度關注整個結果的重要性。對于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類工科類專業來說,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常常會過度關注工具的理性,導致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活動過度表面化,只是流于形式,最終引起的后果就是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但是在走出校園進入社會之后,職業道德感較為缺失,對于崗位的適應性水平較差,缺乏足夠的社會責任感,自身的價值觀念也出現了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問題。
(二)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不同頻
雖然工科類專業教師自身在專業領域上已經有了非常豐厚的經驗,長期從事相關教學活動的深入研究,但是整體的思政理念卻遠遠不足,思政教學方式過度單一和簡單。主要表現為,在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從專業理論知識傳遞到思政元素的滲透不夠自然,過度生硬呆滯,課程思政內容的實際教學中仍然在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最終獲得的育人成果不夠理想,思想內容設置得過于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下文將以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作為實際案例,展開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思政教學模式實踐的深入探索和研究,進一步挖掘在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中所存在的優質思政元素,將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立德樹人教學目標進行有機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到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時融入一定我國的價值觀念,以此來達到知識傳遞、綜合能力培養、價值觀念構造三位一體的專業課程教育目標。
四、“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
(一)加強專業和學科本身所承擔的使命以及責任教育意識
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科自身所承擔的責任教育意識,加強對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所蘊含的內在教育價值的充分思想認知,使得教師自身的育人責任感變得更強。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到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第一章時,可以聯系中美貿易仗過程中的芯片戰爭,在中美貿易戰的芯片戰爭中,其涉及到的核心要素就是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從表面上來看或許是一場看起來很簡單的貿易戰爭,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重要戰役,這不僅僅是我國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才和資源,更需要我國的青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這場強國之戰中,祖國在為我們帶來生活的幸福家園的過程中,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的專業課教師也應該了解到自身在建設強國時具備的責任和使命,高校的大學生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二)挖掘思政元素,實現教學目標和課程德育目標的結合
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教師需要將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和德育教學目標進行有機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培養全面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進一步強化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這門課程的價值觀念引領水平。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到“半導體器件”這門課程時,就可以通過上文中所提到的中美貿易戰爭來展開講解,借著半導體器件事件的講解,學生可以從客觀角度上掌握我國現階段在芯片技術上的實際發展水平,讓學生能夠從心底里掌握到,科學技術發展則民族發展,科技強大則國家強大,科學技術是建設強國、大國的重要保障。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發展觀意識,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意識,讓他們能夠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將個人的理想和抱負融入到我國的家國事業中,從心底里建立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意識。
(三)創新教學形式,實現專業和思政的有機融合
在開展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如項目設計式教學、情境創造、角色體驗、分組討論等形式,使得專業課理論知識的教學能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融合,通過讓學生自主化的思考,讓他們能夠從心底里認同自身的專業課程,以此來優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到三極管這門課程時,三極管想要展現出方法作用,需要同時具備外部條件和內在因素,內部構造情況和材料特性直接決定了放大作用的成果,具備恰當的靜置電壓則是影響放大作用的外在條件,只有內部條件和外在因素同時具備,三極管才可以真正實現放大。也就是說,內因和外因是事件出現變化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事物出現變化的基礎條件。通過這節課程的講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人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應該正確的看待內因外因的關系,對事物通過辯證性的角度去看待,掌握機遇,讓學生通過情境創造以及小組討論的形式,了解發展的機會,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五、結論
綜上所述,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的課程思政教學,其主要的目標在于為學生傳遞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電子電路調試與應用的專業課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時,還需要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全程育人,引導他們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強國的思想意識,成長為我國的科學技術做出貢獻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劉靈.《模擬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思政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