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是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不僅具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立足當前高校現狀,可以在共建機制、挖掘課程資源、拓展課外教育載體等方面積極探索二者互融共促育人途徑。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 思政教育? 互融共促? 育人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項目“勞動教育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SZZX1913)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1-0029-02
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既是高校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動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本質體現。勞動教育通過對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技能等培養提升大學生素質,與思政教育目的契合可形成互融共促育人合力。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不僅有其時代必要性,而且有其現實可行性。立足當前我國高校現狀,可以在共建機制、挖掘課程勞動教育資源、拓展課外教育載體等方面積極探索二者互融共促育人途徑,為高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更明確的思路。
一、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之必要
“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為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形成互融共促的有效育人機制提供了依據,強調了必要性。
(一)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勞動價值觀是勞動者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它直接決定著勞動者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的勞動觀可以有效地教育和激勵大學生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做出自身應有的突出貢獻,反之,錯誤的勞動觀誤導大學生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影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作為“準勞動者”的大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才能正確理解“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等精神實質,自覺地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出彩的未來人生,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
(二)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準確領悟勞動教育的內涵。高校開展好勞動教育的前提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正確把握勞動教育的內涵。高校勞動教育應當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2],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注重學生形成自立自強意識;生產勞動教育注重的是讓學生感悟平凡勞作中的偉大;服務性勞動教育則是要求學生培養服務意識和增強社會責任心。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一方面可以優化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改進教育方式,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勞動教育的豐富內容,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格,從而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精神實質。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育人的成效。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雖同屬“五育”的重要內容,但它們在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統一上各有側重點。思政教育教學更側重理論層面,強調通過課堂幫助學生認識和內化勞動觀、勞動精神等價值內涵;勞動教育則更側重社會實踐層面,強調實踐活動磨練個人意志。所以,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互融共促有利于二者互補提升高校育人的成效,為做合格的未來勞動者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之可行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不僅有其必要性,還有其實現在可性。
(一)教育目標互融共促。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德智體美勞”并舉,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要求之中。《意見》也明確提出讓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成為并列的育人目標,二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就是為了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準勞動者”。思政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敢于責任擔當的精神品格,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借助勞動這一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貫徹落實在大學生的實踐中,通過實踐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價值標準,校正自身的正確勞動價值觀。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都是圍繞“德”與“育”問題展開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兩者互融共促。
(二)教育內容互融共促。以往的思政教育忽視勞動教育,單純地空談“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勞動教育也被誤認是單純的“關于勞動”的教育,忽視立德樹人問題。實質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吃苦會勞動的知識型勞動者,而且還應當是能夠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勞動教育內容所包括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旨在幫助學生培養自立自強意識,了解并掌握勞動技能,從勞動服務中產生深厚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是互融共促的。
(三)教育方式方法互融共促。首先,二者都以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為基礎。重視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主張。《綱要》強調高校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勞動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該教育主張與《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所強調內容是一致的,即認為學校思政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通過廣泛挖掘學校各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相關思政教育資源,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信仰,為學生培養品德,提高知識,逐步發展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其次,二者都注重社會實踐。《意見》指出,高校要深入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要注重實踐育人,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教學內容,進而把其內化為學生的信念和行動指南。對于思政教育而言,實踐教學是對課堂的拓展與補充,實踐把思政教育深邃的理論內涵以更加具體的方式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達到知行轉化的驗證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之路徑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的實現路徑,可以在共建機制、挖掘課程中勞動教育資源、拓展課外教育載體等方面下工夫。
(一)構建互融共促有效機制。首先,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關于勞動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構建思想引領機制。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體悟到“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價值”的本質。其次,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勞動的重要論斷為指導,構建信念引領機制。堅持信念引領對于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重要論述幫助大學生堅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想信念,教會大學生明辨“為何勞動,為誰勞動”的意義,并將其落實到實踐中。再次,要適應新時代重發展要求,構建價值引領機制。思想決定行動,一個人的勞動價值觀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行為。高校要貫徹落實好“四個尊重”,要“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創新創業困難的社會現實,通過創新創業實現自身價值。
(二)挖掘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課程教學是當前高校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在高校課程教學中既要把握好思政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好勞動課程及各類專業課程中教育元素,共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首先,要挖掘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勞動元素。本著“以本為本”,亦即以教材為本的教學原則,將分散于教材中的各種顯性勞動要素串聯起來,重構思政課教材和教學中涉及的有關勞動教育內容,優化思政課勞動育人的教學設計,完善思政課勞動教育教學體系,提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效果。其次,要挖掘利用好專業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專業課程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本身以外,專業課程教材在編寫時也特別注重學生的個人價值傾向追求、家國情懷的培養等思政元素。例如,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在涉及勞動教育元素時,通常都會強調中華民族勤勞節約、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贊美“中國智慧”、傳播“中國故事”;自然科學類課程會圍繞工匠精神和科技創新精神的相互滲透,注重對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育等等。
(三)拓展校內外教育載體。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高校利用勞動教育這一載體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機融合,既能體現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的優勢,提高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還能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與弘揚高尚的勞動精神。首先,可以將學生的勞動實踐成果納入到課程教學以及課程的過程性考核評價之中。創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體驗各類勞動,親歷體驗勞動最光榮,親身感受勞動最崇高的社會尊重。二是要充分發揮校園內外育人資源的作用。在校園內挖掘勞動育人元素,以勞動素養的養成為主線貫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在校園外發揮已有勞動實踐資源,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推進深化產教融合,讓學生在親歷勞動的過程中提升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互融共促育人效果。三是多渠道搭建社會勞動實踐平臺。通過勞動教育實踐,幫助大學生在勞動中增長閱歷和才干,在勞動中堅定意志和知榮感恩,以此培育大學生的正確幸福觀、擇業觀,以及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 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作者簡介:
廖美盛(1974年-),男,江西石城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政教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