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要】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教學設計、教學探討等多種途徑滲透美的教育。詩詞作為中職教學內容的重要題材,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審美的教育,從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理解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以及進行美的創作等方面引導,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審美教育? 詩詞? 中職生
【中圖分類號】G712;J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0-0172-02
教育部202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審美發現與鑒賞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提升審美境界,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表現美,創造美。[1]詩詞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提升學生審美發現和鑒賞能力的途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以優秀的詩詞為媒介,引導學生去發現美、體驗美、表達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一、發現美:喚醒學生感受美的意識
在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朗讀方法、運用優美的語言和新媒體手段等,讓學生初步感知詩詞韻律之美、意境之美。
(一)體味詩詞的韻律美
誦讀是開啟詩詞世界的大門,在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引領學生關注自《詩經》就開創的“重章疊句”的韻律之美,理解詩詞整散句審美韻律,注意讓學生進行把握、分析整句呈現出的對稱美、音樂美,散句那種隨心所欲、散而不亂、自然活潑、生動感人的效果。同時,教師也應在語氣、節奏、情感等方面進行指導,要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去初步感知詩詞的韻律美。例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根據詩歌內容,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朗讀不同的片段。第一自然段需要我們讀出天姥山的雄偉以及它向我們呈現出來的神秘,此時詩人對天姥山是向往的,所以此段朗讀應該是歡快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時,需要針對不同的景象用不同的語速和語調:朗讀月夜清幽之景時,就需要平和、緩慢的語速;朗讀夜晚神奇的景色時,需要歡快的、激昂的語調;朗讀美好的夢境消散的時,需要緩慢的、失望的語調。最后一個自然段中詩人抒發自己不侍權貴的情感,需要我們用憤慨的、堅定的語氣朗讀,讀出詩人的豪放情懷。
詩詞朗讀的方式多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范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齊讀、小組朗讀等方式,依據詩詞所表達的不同的情感,創設不同的朗讀活動,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二)發現詩詞的意境美
讀詩詞重在懂意象,而意象營造出的“意境之美”是詩詞學習的關鍵,也是我們審美的關鍵。中職學生的基本功比較薄弱,理解詩詞的程度不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在引導中職學生理解詩詞大意的前提下,向學生打開詩詞意境之美的大門。
朱光潛曾說,美感的時間純粹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體現詩人主觀情感情誼的具體物象,也是“讀者與詩人進行情感交流的載體”。[2]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詞人為我們展示了諸如“北風、白草、飛雪、樹、羅幕、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瀚海、冰、云、中軍、胡琴、琵琶、羌笛、轅門、紅旗、輪臺、天山”等物象,向我們展示出邊疆獨具魅力的雪景,讓讀者體會到邊防戰士生活的艱辛。整首詞中,詞人對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獨特的感受,如千古流傳的“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為我們營造出壯美意境,頗富浪漫色彩。詞人把邊地寒冬比作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讓我們仿佛置身于塞外,一同體會北國風光,感受祖國大好河山之美。
二、體驗美:提升學生理解美的認知
因中職生的注意力相對不集中,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美的體驗非常重要。當喚醒學生的審美感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品味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能提升學生理解詩詞之美的認知。
(一)品味詩詞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詞對語言的要求更高。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語言的美,去體會或是清新自然、平淡樸素、華麗工整、含蓄委婉,或是雄渾壯闊的的語言風格。針對不同的語言風格,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抓住詩詞中的每一個字眼,去體味其獨具魅力的語言特色。
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全詞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疊字的使用。“尋、覓、冷、清、凄、慘、戚、點”等疊詞的使用,奠定了整首詞“傷感、悲愁”的基調,將環境的凄冷、詞人內心的無助和感傷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詞中“尋覓”“冷清”“凄慘”“點滴”等,仿佛是信手拈來,為不經意之間的創作,但是字里行間又透露著詞人對語言的錘煉:自然、生動、形象,情感表達細膩入微,仿佛是對讀者訴說著內心不安的情緒,失望、傷感、落魄的心緒躍然紙上。同時,此詞也將諸如“這次第”“怎”等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化的語言融入其中,雅俗并用,更能讓讀者體會到詞人的愁緒。詞人在無聲的文字中傳達出來有聲的悲愁之情,讓讀者產生共鳴。
(二)理解詩詞的情感美
古詩詞的學習過程能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情意”價值。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的“情意”價值會不斷增值。體味詩人在詩詞中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是學生研讀詩詞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握了詩人的情感態度才能提升學生對“情感美”的認知,進而增加學生的“情意”價值。
在《登高》頷聯中,詩人用蕭蕭的落木、滾滾的長江水來襯托急風中哀嚎的猿鳴聲、清澈的水中陸地上空盤旋的飛鳥圖,更加凸顯了秋天景色的凄涼,詩人內心的悲傷。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感時,需要學生抓住詩中“百”“萬”等詞語,以量詞來襯托自己“無邊”的落寞感,詩人此時的內心就如同不斷飄落的樹葉和不斷流逝的江水,難以排解。無限悲涼,溢于言外。尾聯中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加上因病斷炊,悲愁就更難排遣了。層層遞進,情感回環往復。至此,詩人憂國感傷之情躍然紙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詩中家國情懷的感知、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民族情感。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尚未引導學生去歸納“景中情”(含蓄的情)和篩選詩詞中抒情的句子(直接的情),學生便無法準確、細膩地歸納出詩詞的感情,更別談理解詩歌中的情感美了。
三、鑒賞美: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中職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在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審美鑒賞的活動。運用聯想和想象,初步具有鑒賞美、評價美的能力,并能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和美感程度。因為中職學生的底子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聽、說、讀和寫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美的鑒賞,以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一)挖掘詩詞的留白美
教師要善于挖掘每一首詩詞中“美”的存在,引導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在深入研讀詩詞時,在體味詩人的情感態度上,學生需要借助想象,借助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在頭腦中構建詩情畫意的畫面,能用自己的語言傳達詩詞中所展現的美的景象。
如在《鵲橋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美的畫面:繾綣的柔情像流水一樣綿綿不絕,倆人的約會似夢影般縹緲虛無,佳人離別之時不忍心去看那讓人常見的鵲橋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此場景進行描述,在學生描繪場景時,播放舒緩、傷感的音樂,讓講述者置身其中,仿佛自己此時就是離別的戀人之一。
同時,借助不同的詩詞教學材料,我們也可以進行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根據詩詞的內容創作舞臺劇;舉辦“某某班談詩詞”活動;進行詩詞中的觀點的辯論賽;開展“小組互評詩詞”的活動等,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二)提升詩詞的創作美
當學生能表達美以后,教師需要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再創作,以提高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
在學生進行創作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一邊播放對應的背景音樂一邊讓學生進行再創作,仿佛置身于詩詞中。如教師在對蘇軾的寫作風格、個人創作背景介紹后,根據詞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封名為“我想對你說……”的信,學生可以在所學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任選一篇,表達自己的情感。
當然,中職學生因為寫作能力的限制,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領域讓學生進行再創作。如安排不同專業的學生用一句詩詞介紹自己的專業,并闡明原因;根據中職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對詩詞進行擴寫;根據所學的詩詞寫讀后感;攝影專業的學生拍攝MV,并展示每個畫面拍攝的選材的原因等多種活動,提升學生鑒賞美、書面表達美的能力。通過創設各種情景,深入挖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及時引導學生表達詩詞中呈現出的藝術美,這也是和新課標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觀念不謀而合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語文的詩詞教學乃至所有的層面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將審美教育融入其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朗讀方法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詩詞,去鑒賞詩詞之美,最終進行美的創作,在無意識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這樣,學生發現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2]張錦蓉.以詩解詩的應然之道:探訪背景·解讀意象·鑒賞語言[J].中學語文參考,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