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復雜而長期的育人工程,輔導員作為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體,對“課程思政”的政策落實、理論創新和育人實效具有重要價值意義。本文基于輔導員參與“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主渠道”“橋梁”三種途徑,定位輔導員“日常思政教育者”“課程教學工作者”“管理服務協作者”三種角色,構建知識能力、業務能力、創新能力三大體系,提出加強隊伍建設、完善頂層設計、拓展教育教學平臺、探索教育規律四種方法路徑,以提升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增強協同育人強大合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校輔導員? 能力體系? 提升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改革項目“裝備制造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0819)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63-02
近年來,“課程思政”理念日益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刻革命。輔導員作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中的骨干力量,直接參與和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課程思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目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主要是圍繞“第一課堂”或輔導員與“第一課堂”教師協同育人方面進行的,未能充分挖掘輔導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有價值。因此,需要對輔導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體系以及提升路徑進行深入研究,以推進“課程思政”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與重要意義
(一)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的內涵
2014年,上海市基于多年來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踐“學科德育”的經驗,首次提出“課程思政”概念[1]。“課程思政”變革了原有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割裂、獨立的育人模式,主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融入高校課程體系,達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效果。隨著理論與實踐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課程思政”不僅體現在“第一課堂”教學活動中,還體現在“第二課堂”素質拓展、“第三課堂”網絡思政中。因此,“課程思政”從一種具體的課程建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教育理念,意味著全員將思想價值引領融入全課程的全方位育人理念。這就說明,三全育人格局下輔導員開展“課程思政”是必要的、可行的,必須要立足輔導員角色、崗位、功能等,挖掘其“課程思政”能力。所以,可以將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理解為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將“課程思政”融入輔導員日常工作、課程教學和管理服務中,實現價值引領合力的能力。
(二)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的重要意義
理論層面,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是踐行三全育人理念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也是推動課程理論轉化的創新動力。新的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知識,課程是經驗,課程是活動,課程改革的發展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趨勢,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正是順應了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趨勢[2]。那么,從輔導員的角度談“課程思政”意味著拓展了其內涵和外延,也促進了新課程觀在輔導員實踐中的落地與應用。
實踐層面,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是提升育人實效、增強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在“課程思政”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思政教育脫離學生等問題,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來化解。輔導員作為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的群體,能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職能部門協同育人,增強“課程思政”育人合力。
二、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的體系建構
(一)高校輔導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就“主陣地”而言,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具有接觸學生最多、了解學生最深、涉及事務最廣等優勢,能對他們作出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近年來許多學者圍繞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3],而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前提假設便是輔導員工作本身就是一門龐大、復雜的課程,進而可以推導,將思政元素融入輔導員工作的方方面面實質上就是日常化的“課程思政”。
就“主渠道”而言,輔導員具備管理者和教師雙重身份,輔導員不僅是“日常思政教育者”,還是“課程教學工作者”。不同的輔導員承擔著不同的課程教學任務,擁有教師身份的輔導員,應該同樣具備“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發揮自身日常工作的先天優勢,強化“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就“橋梁”而言,輔導員身處“育人”一線,在“三全育人”中應承擔起整合協同、落地生根、跟蹤反饋的角色作用[4]。作為“管理服務協作者”,輔導員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開展“課程思政”,一方面要將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發展規律等一手思政元素提供給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等,參與到“課程思政”教研、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也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學生,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良性機制。
(二)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體系
在知識能力方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過硬的政治素質與能力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條件。輔導員應具備政治學習力、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及政治引領力,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幫助學生助理正確的三觀,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
在業務能力方面,作為“日常思政教育者”,輔導員主要依托線下和線上兩個場域開展工作,應掌握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團隊領導力、應急處突能力,通過日常思政教育實現價值引領。作為“課程教學工作者”,輔導員應具備教學所需要的課程建設能力、課程教學能力,讓思政教育在課堂上入腦入心。作為“管理服務協作者”,輔導員要具備足夠的調查研究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科研服務能力,從規律中探索“課程思政”的核心脈絡和實踐路徑,為專業教師和職能部門提供決策參考。124F931E-8FDE-46F6-A06F-34B347194CC2
在創新能力方面,高校輔導員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會通過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還會通過教育教學過程實現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塑造。在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輔導員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使“課程思政”具備創新活力,受學生歡迎,為培養素質過硬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高校輔導員“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體自覺
“課程思政”不是單純的“課程+思政”,而是一種新的課程觀,課程實施主體的素質與能力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質量的高低。輔導員作為“課程思政”實施重要主體,不僅要在意識上明確“課程思政”的主體責任,培養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和主體自覺,還要在實踐中通過系列培訓、專題講座、校內外交流等方式不斷提升能力水平。
(二)完善頂層設計,優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又復雜的教育工程,輔導員參與到這一系統工程的設計當中是強化“課程思政”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保障,同時也是提升輔導員主動建設“課程思政”能力和協同育人機制完善的有效方法。要將輔導員納入“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當中,參與頂層設計、團隊建設、組織落實等過程,提高輔導員在這項工程中的話語權,提升協同育人效果。
(三)拓展教育教學平臺,創新“課程思政”育人路徑
輔導員開展“課程思政”的渠道并不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還通過“第二課堂”素質拓展、“第三課堂”網絡思政實現育人效果。這就需要輔導員在不同的平臺拓展不同的能力,創新“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因此,通過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占領兩大思政教育陣地,增強兩大陣地的吸引力,同時拓展“課程思政”的時間和空間,探索實踐育人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
(四)探索教育規律,創新“課程思政”科學工作方法
首先,輔導員應主動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和發展規律,從日常學生工作中挖掘一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次,在實際工作中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課程思政”,增強學生參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總結經驗、提煉成果,通過論文發表、課題申報、成果展示、會議交流等方式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課程思政”能力,為“課程思政”創生可持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89-94.
[2]王禹,肖文學.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的現實條件及原則[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4(2):1-3.
[3]鐘世華,葉蕪為.再論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兼談高校通識課程教學與輔導員實際工作融合[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2):108-111.
[4]朱平.輔導員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與定位——兼論“育人”的特點與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20(3):86-91.
作者簡介:
嚴芮(1990年-),女,湖北漢川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124F931E-8FDE-46F6-A06F-34B347194C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