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楠
(重慶市沙坪壩區匯育學校,重慶 400030)
數學文化從數學知識誕生開始它們就一直相互依存、和諧共生。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知識現已有了成熟的知識的體系,但其背后也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多元的文化體系。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和公式時,是否思考過這些知識從何而來,如果僅僅認為這就是一種解題的工具,那數學的魅力也就隨之消失,數學文化也將難以傳承下去。只有讓小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感悟數學之美,從解題以外的角度來欣賞數學,才能真正使其小熱愛數學。
對于“文化”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較為廣義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統稱?!睌祵W文化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簡單的概括起來,就是數學思想、數學精神、數學觀點、數學概念定理、數學文化的形成以及不斷發展的過程。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中的公式和符號是抽象的和晦澀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如何借助數學文化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鑰匙。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向導,如果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缺乏興趣,那教師再巧妙的設疑和精辟的講解,在學生眼中也只會淪為他也只是在被動的學習和機械的重復。數學文化囊括了許多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歷史事件,教師可以選擇其中與本課相關的從它的背景入手,讓小學生先去了解這些偉大的數學家,然后再從數學家的親身經歷里發現要學的數學知識,這樣能讓小學生其樂融融,跟隨著數學家的腳步慢慢的接受數學知識。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好動、愛玩為主,相對于教授式的教學方法,他們更樂于參與一些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為主動為學生創設開展數學文化活動的機會,使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全班展示中獲得不同類型的數學活動經驗,再從經驗中總結出數學知識。為此,教師還應著手從基本學情和教學重難點出發,來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數學文化活動,培養小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學會把數學活動的經驗轉化成數學的語言進行交流,進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在一堂小學數學課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會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得到拓展。在數學探究中可以借助數學文化生成問題,讓學生的數學的思維在解決問題中跳動起來,變得更寬廣、更深邃、更敏捷、更富有批判性和創造性。對數學的感悟如果學生只能停滯在知識與技能的層面,那么他們就只可以算作“一臺計算機”只會簡單重復運作;對數學的感悟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展現出數學的思維,那他們就是一個“智者”懂得怎樣學數學,也懂得怎樣教別人學數學。
毫無疑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腳踏實地地講好數學文化、滲透數學文化。首先,教師要學會挖掘課本內外的數學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隨著轟轟烈烈教改的進行,當下絕大多數版本的數學教材都包含了數學文化這一內容,教師要將數學文化反復研讀,有機的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潤物細無聲”地傳授給小學生,讓課堂變得豐富起來。其次,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相較于把數學文化植入課堂直接灌輸給小學生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己去探索數學家的故事和數學的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同時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最后,教師要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文化。一直以來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購物中用到數的運算,到生活中各種物體的形狀皆是形與體的應用,再到及格率、存活率、勝率等統計概率的計算,無時無刻不體現出數學文化的重要特征。無處不在的數學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感,還能使學生感受它的應用價值,做到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數學文化不是數學知識的附屬品,而是深藏在數學知識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文化的潤澤,數學文化的滲透又是以知識技能的學習為載體的,兩者相輔相成,螺旋上升。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理應將數學文化滲透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在數學的文化長河中遨游,并逐漸使其成為一名數學“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