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寬
摘 要: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基礎性學科,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基礎知識、概念理解和能力培養對學生而言非常具有難度和挑戰性。在這種教學狀態下,數學教師必須概念教學策略和形式,以更加貼合教學目標和學生進步的方式去組織課堂教學。從現階段數學的開展來看,學生對于知識的接收理解和運用都相對淺顯,難以達到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問題是各個學科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效果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核心問題是指直指教學內容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具有啟發性的、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問題,與傳統或一般性問題不同,核心問題以“核心”為導向,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入分析問題,從而在自主感知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去反思課本知識,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自身數學能力和數學與核心素養的培養。文章將重點從核心問題的主要特點和在實際中最為常見的開展錯誤出發,提出基于核心問題引導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深度學習;開展策略
一、 引言
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識之后,通過多重維度去擴展知識體系,并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建立一種聯系,從而重新擴展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個過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將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課程總目標之一,以核心問題的形式去組織教學不僅是學科的需要,也是達到國家社會對學生未來發展要求的重要方式。
二、 核心問題的主要特點
(一)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
問題是課本內容的濃縮和提取,問題與知識之間是緊密聯系、有機組成的,但很多教師并沒有從課堂內容出發去合理安排問題的開展環節和問題的內容,導致問題的本質作用難以得到最大化發揮。
(二)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
核心問題的進行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即從問題出發去達到一個怎樣的目的。在課堂的開展前期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去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堂可能會用到的舊知識點、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對本課堂建立一定的興趣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等;在課堂的開展中期階段,教師在一個重難點知識后可以穿插一個核心問題,利用問題給予學生從聽課狀態到思考狀態轉變的契機,使學生在得到片刻方式的同時去活躍自身思維,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的開展后期階段,教師可以利用組合性問題和多側重性問題去檢驗全體學生對于知識的接收、理解和運用程度,從而快速接收學生有效的反饋信息,以對后續教學工作做出調整,幫助學生針對性去查漏補缺。
(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實際的課堂核心問題開展中,許多教師會從生活視角去拓展真實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會減小問題的難度,更會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去主動思考問題。但教師必須重視核心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一要素,如果出現不符合的情況,不僅會加大學生思考核心問題的難度,更會讓學生對問題出現抵觸心理,達到適得其反的消極效果。
(四)具備探究性和啟發性
探究性和啟發性是對學生的作用,在思考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是否從核心問題中探究了章節知識和啟發了知識核心,這不僅是核心問題開展的目的,也是學生得到自主進步和發展的驗證。
三、 課堂中開展的核心問題常見錯誤
(一)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過少
隨著教育的完善化和系統化,教學要求和目標的清晰化和明確化,學科的教學任務量普遍提升,這導致教師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壓縮緊湊教學環節和各個流程。在一節課堂中,每位教師都會提出許多的問題,但大部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都是根據課本流程一問一答,或照搬課本中本就存在的問題去提問學生,導致問題的給出毫無新意。同時,由于問題的數量多,核心不明確,導致教師難以給予充分的時間去讓學生思考、討論和探究問題,甚至出現在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忽略學生的答案,直接給出正確答案或直接進行問題講解。這些問題都導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等能力難以得到鍛煉,使問題教學虛有其表,實質上根本沒有發揮真正作用。
(二)并未引導全體學生去參與
在提問環節中,許多教師并未思考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問題,比如知識水平、能力思維、基礎知識等,差異的存在必然導致面對一樣的問題,有些學生認為簡單,有些學生則認為很難。如果教師剛好抽取了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那教師會認為所有學生都清楚了解了知識點,從而忽略了低等級學生;如果教師剛好抽取了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那教師會認為知識點難度過高,從而會再次反復進行講解,從而很大程度上浪費課堂時間。綜上,核心問題的進行無論以哪一種形式開展,都必然導致一定的教學問題和學生發展差距。
(三)問題數量繁多,相對淺顯
問題的數量繁多導致教師不得不壓縮課堂時間,但從現階段教師的問題內容來看,許多教師的問題相對寬泛,較為淺顯,沒有突出“核心”,因此,在這種層面下,教師可以減少問題的數量,將問題集中化和核心化,在學生充分思考和問題高質量之間獲得雙贏。
四、 基于核心問題引導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多模式融合,給予學生充分時間
在課下,許多學生的思考注意力難以得到集中,難以產生像課堂上那樣持續的思維力度和時間,因此,面對課堂上的核心問題,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同時,教師也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問題的難度和合理選擇問題的思考模式,比如在問題難度較大和學生較為疲憊的狀態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去探究問題;在難度較小和學生較為興奮的狀態下,教師組織學生以自主思考的方式進行思考更能鍛煉學生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節“觀察物體(二)”為例,本章節的核心在于物體三視圖的推理和逆推理,章節對于小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給出物體后,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去畫出物體的三視圖,以這樣方式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解題的難度,同時鍛煉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