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定跳遠,是客觀反映學生彈跳能力的一項體育運動。因此,立定跳遠也是小學體育學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生對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觀察不細致,參與立定跳遠訓練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漲以及開展立定跳遠訓練活動的時間不充足等,導致小學體育立定跳遠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學生立定跳遠能力的提升幅度非常有限。文章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圍繞“全方位展示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多途徑趣化立定跳遠的訓練活動以及廣范圍拓展立定跳遠的訓練成績”三個方面,詳細論述小學體育立定跳遠的一些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策略
立定跳遠,作為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重在考查學生的彈跳能力。為了著力提升小學生的立定跳遠能力,不僅需要讓他們熟練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還需要依托有趣的立定跳遠練習活動,更需要充足的立定跳遠練習時間。
然而,在小學體育立定跳遠過程中,因為教師在利用常規方法向學生示范立定跳遠的動作時,學生觀察立定跳遠動作要領的角度、視野有限,導致學生不能夠準確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由于教師在引領學生運用常規方法開展立定跳遠練習時,過程枯燥乏味,近而導致學生參與立定跳遠練習的積極性不高,立定跳遠訓練缺乏實效性;教師引領學生開展立定跳遠訓練的時間不充足,也會導致訓練強度不夠,以至于學生對立定跳遠動作要領掌握不熟練,立定跳遠缺乏實效。這些,都是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鑒于此,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全方位展示動作要領、多途徑趣化練習方式以及廣范圍拓展訓練時間”三個方面,著力提升立定跳遠訓練的實效性,穩步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能力。
一、 全方位展示動作要領
讓學生清晰認識與準確理解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是提升學生立定跳遠能力的前提與基礎。既然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會因為學生觀察視野的限制,而影響學生清晰認識與準確理解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的實際效果,那么,小學體育教師就可以借助于一些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全方位展示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為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奠定基礎。
(一)巧用微視頻,全方位展示動作要領
相比于教師的現場示范而言,微視頻能夠有效克服學生視野有限的弊端,讓學生全方位觀察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不僅如此,小學體育教師還可以將微視頻作為輔助學生預習的工具,提前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中,并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觀看。
例如,在課前,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廣泛搜索一些講解立定跳遠動作要領的微視頻,并對其進行對比、挑選,去除一些重復的視頻,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認知的視頻等。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視頻編輯軟件,對這些視頻進行剪輯、修改。在剪輯、修改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充分預設,即“學生掌握哪些動作要領有困難?學生對于哪些動作要領認識不清、有偏差?”等。緊接著,教師可以根據課前預設,有的放矢地對展示立定跳遠動作要領的視頻進行精打細磨。然后,將這些微視頻分享到班級微信群中,并要求學生在課前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認真觀看。
實踐證明,在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利用微視頻,就可以清晰、直觀、完整地向學生展示立定跳遠的各種動作要領,進而為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能力奠定基礎。
(二)巧用慢視頻,全方位展示動作要領
盡管微視頻在展示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時,比較清晰、直觀、具體、完整,但是,因為一些動作要領一閃而過,所以導致學生仍然觀察得不夠仔細、理解得不夠準確,進而會導致學生對這些動作要領掌握得不夠熟練。鑒于此,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慢視頻,向學生全方位展示一些關鍵的、細微的、重要的動作要領等。
例如,“蹬擺”是立定跳遠的關鍵動作,也是立定跳遠的難點動作。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與熟練掌握這一動作要領,筆者制作了一段慢視頻。通過觀看慢視頻,學生就會對“蹬擺”的動作要領有比較清晰、直觀、具體的認識,即在起跳時,雙臂從身體后方開始向前上方擺動,兩腳則用前腳掌迅猛蹬地。在慢視頻中,這些動作徐徐展現,學生對于每一處動作要領的細節都看得一清二楚。
由此可見,慢視頻在引領學生清晰認識與準確掌握一些關鍵動作要領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慢視頻有助于突破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的難度以及提升立定跳遠教學的效度。
二、 多途徑趣化練習方式
實踐出真知。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以及著力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大量的立定跳遠練習。鑒于常規立定跳遠方法比較枯燥的現狀,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等方式,趣化立定跳遠的訓練方式。
(一)用游戲趣化練習方式
對于活潑、好動、貪玩的小學生而言,對形形色色的游戲非常著迷。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可以結合立定跳遠的訓練需求,將整個訓練過程游戲化,以此趣化立定跳遠訓練過程,提升立定跳遠訓練實效。
例如,小學體育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青蛙跳荷葉”的情景游戲。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跳繩或呼啦圈等,在操場中擺出一些“荷葉”的形狀,創設“小青蛙跳荷葉”的游戲情景。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小青蛙”,在這些“荷葉”上面跳來跳去。為了更好地發揮該游戲在引領學生掌握“立定跳遠”動作要領方面的作用,教師可以在學生參與游戲之前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而要求的內容則應該主要圍繞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如,擺臂、起跳、蹬擺等。
除了“小青蛙跳荷葉”游戲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小兔采蘑菇”“小鳥跳格子”等情景游戲活動。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游戲活動,都必須要緊緊圍繞立定跳遠的相關動作要領,以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等。
(二)用競賽趣化練習方式
除了“貪玩好動”之外,小學生還喜歡“爭強好勝”,即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喜歡爭第一、得冠軍。鑒于小學生喜歡“爭強好勝”的年齡特征,教師可以用競賽的形式將立定跳遠訓練過程趣味化,即在立定跳遠練習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競賽練習。
例如,在小學體育立定跳遠課堂練習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立定跳遠“接力比賽”。在集體榮譽感的驅使下,在“爭強好勝”心理的推動下,每一位學生都會積極、踴躍、主動、盡力參與立定跳遠課堂練習。因此,立定跳遠課堂練習就會更加具體實效性。
除了分組開展立定跳遠競賽練習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兩兩一組,開展兩人競賽練習。不僅如此,小學體育教師還要采取多種方式,對每一位小學生在立定跳遠過程中的實際表現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以評價為推手,教師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立定跳遠練習活動的實效性。
三、 廣范圍拓展訓練時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提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漫長過程。如果教師僅僅憑借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很難顯著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立志課堂內外,著力提升小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即“課內訓練常態化和課外訓練無聲化”。
(一)課中立定跳遠訓練常態化
為了循序漸進、持續不斷地提升小學生的彈跳能力和立定跳遠成績,小學體育教師可以將立定跳遠課中訓練活動常態化,即將立定跳遠訓練活動融入每節課的熱身訓練活動之中。
例如,在每節課開展熱身訓練活動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做一些熱身操,還要讓學生做一些立定跳遠練習。課前立定跳遠的練習不求多,但,一定要有效。在每次組織學生開展課前立定跳遠練習之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老生常談”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不僅如此,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前立定跳遠練習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時不時地變換課前立定跳遠的形式。另外,對于每一位學生在課前立定跳遠訓練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師也要及時、有效地予以評價。
顯而易見,將立定跳遠課中訓練常態化,不僅能夠豐富小學體育課前熱身活動的內容,還能夠在不知不覺之中顯著提升學生的立定跳遠能力。
(二)課后立定跳遠訓練無聲化
盡管小學生體育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督促學生在課后開展立定跳遠練習,但是,教師可以巧妙地將課后立定跳遠訓練無聲化與高效化。相比于有限的課中訓練時間而言,在課后,學生有大量的、充足的立定跳遠訓練時間。只不過學生缺乏立定跳遠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課后開展立定跳遠訓練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圍繞立定跳遠的內容,精心設計一些課間游戲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間活動內容,也可以將課后立定跳遠訓練無聲化。
例如,“跨大步”游戲,就是學生在課后無聲化訓練立定跳遠的一種趣味游戲。該游戲的基本環節如下:首先,對參與“跨大步”游戲的學生進行分組。之后,以“猜拳”的方式,確定游戲的先后順序。通過“猜拳”,占得先機的一組,可以從“起點線”開始,向前跨一大步。之后,另一組的其中一名同學站在“起點線”上,其他同學拉著該同學的手,讓該同學盡力用手去觸碰對方的身體。如果能夠觸碰到對方的身體的某個部位,就可以讓其出局。如果碰不到,那么,該游戲就會進入下一個環節,即占得“先機”,跨出大步的學生,要以立定跳遠的形式跳過“起點線”。如果能夠跳過“起點線”,則該同學在游戲中獲勝;反之,則自動出局。
該課后立定跳遠游戲集趣味性、游戲性于一體,既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參與課后立定跳遠訓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等。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向學生全方位展示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和多途徑趣化立定跳遠的訓練活動以及廣范圍拓展立定跳遠的訓練時間,小學體育教師就可以著力提升立定跳遠教學的實效性,就可以穩步提升小學生的立定跳遠能力。隨著學生立定跳遠能力的提升,他們的彈跳能力也會隨著提升。與此同時,每一位小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也會提高,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乒乒.小學體育中的立定跳遠教學經驗談[J].科學導報,2013(11):83-84.
[2]陳勇.有效思考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8(42):94.
[3]蔣雷.小學體育立定跳遠教學思考[J].田徑,2018(12):32-33.
[4]王維.立定跳遠的教學與訓練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33):386.
作者簡介:
梁紅,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