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熠 史偉
【摘要】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適應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推動思想教育工作與大學生管理協同并進,最終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
【關鍵詞】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3-0096-02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內涵
“三全育人”的通知提出,引起了許多高校討論與關注。“三全育人”是回答和實現“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育人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高等院校,應“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深入理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使大學生成為一名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社會主義新人才。
1.全員育人
全員育人一般來說是指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共同組成,以及學校的全體教職工共同管理的育人體系。高校在社會主義的新要求下,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都必不可少的關鍵。
2.全過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指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學校中每一個部門、每一位人員都對學生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并且學校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貫穿始終。全程育人是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要求,要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基礎知識、思想政治等相結合的綜合培養。在課程建設中改進并加強學生自我修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就必須了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對象的需求和期待。
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根據學生在高校中不同需求將思政教育延伸到各個領域中的各項工作中。全方位育人主要從“十大育人體系”開始,從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方面體現出“三全育人”的具體形式。
二、“三全育人”在思想教育中存在問題
1.全員育人中存在位置缺失問題
新形勢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管理與服務等方面,這些方面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這個教育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是高校起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思考問題依賴教師,缺乏主動性。教師在進行課上的安排是有很多因素限制的,在規定的一段時間內達到自己所期望的教學目的,難免會出現隱晦的表明學生應該做什么或者直接做范例的情況,使學生缺乏思考問題的獨立性。
管理與服務方面來看,學生在走出校園后嚴重缺乏思想意識。學校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培訓工作過少,是造成學生思想意識缺乏的重要原因。絕大多數高校都能夠為學生提供所需的服務,來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但如今物業公司的管理出現,在學校后勤服務方面出現社會化的現象,更重視服務后的評價,而不是將育人理念存在于服務中而對學生本身來說,大多在獨立意識、自治能力方面相對較弱,而有些高校管理的教職工存在的育人意識不強,專業能力不足,只關注任務的完成,只重視形式是否完整,并沒有充分地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管理與服務過程中缺少溫度。
2.全過程中存在鏈條斷裂問題
如今社會中存在許多高校都只是重視在思政教育課堂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對平時思想、節假日、寒暑假等方面進行教育,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鏈條斷裂。
許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時候,高校也出現只重視大一開學季和大四畢業季這兩個階段的教育及管理,往往會忽略中間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從而就會導致“兩頭緊、中間松”,完全不符合“三全育人”提倡的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全過程的教育理念。高校一方面只重視“教”,并沒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同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育目標不夠明確,對學生進行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度不夠高,在教授學生時會選取書上教師認為重要的部分內容來進行教學,也沒有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和具體目標,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教師也會出現教學的懈怠,如此以來的惡性循環,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就會極大地受限制,無法做到全過程育人。
3.全方位育人中存在重心偏移的問題
目前,高校在全方位育人仍然出現一些問題,一些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方法過于單一,渠道十分局限。在許多育人方面,只局限于傳統的育人方式,講授的理論知識過多,出現問題時,在一步一步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夠學到正確的方法,但是他們的思想上會更加依賴老師,不會努力地去鉆研,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對于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懶惰。高校育人是在一個整體系統中完成,各部門之間應該相互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從而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但在實際育人過程中,各個部門之間并沒有做到相互協同、相互合作。有時候育人工作開展得非常頻繁,但各部門之間并沒有準確的發揮出來自己的優勢,而且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總是出現內容過于簡單化,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從而也無法產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實現路徑
1.全員育人實現路徑
構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個方面的育人結構體系。育人結構主要解決“育人主體是誰”“治理主體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重要問題。首先,要有多元化、負責任的育人主體。“三全育人”結構應該包括高校(部屬高校、地方高校;綜合大學、專科高校等)、政府(教育部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家庭、各類社會組織這幾個共同主體,一個不可缺。其次,要有主次分明、分工合作、平衡互動的多主體和諧關系。
高校是落實三全育人第一主體,肩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為其落實“三全育人”兩大力量。前者包括思政課教師在內的不同學科專業教師,他們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形式落實育人的職責;后者主要包括各級黨政干部、團委干部、輔導員、班主任等教育管理者,其中輔導員、班主任等兼具管理與教學雙重責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教書育人中引導學生成才,學生尊重科學和事實,做事認真,根據這些特點,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思路、方案、措施更加清晰明了。家庭或家族是三全育人重要主體,其言談舉止對學生“三觀”影響深遠,高校應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構建與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2.全過程育人實現路徑
全過程育人是要根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要準確找到學生的關鍵期進行思政教育,如戀愛受挫時的教育、家庭遇到變故時的教育等。不僅如此,“重五輕二”的現象要避免出現,要積極重視學生寒暑假、節假日、校外實習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形式嚴峻,在這些壓力下,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專業課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的理論知識就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員工,忽視思政教育起的關鍵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程教育,包括課堂上的基礎教育以及課后的繼續教育。
3.全方位育人實現路徑
全方位育人也稱為全面育人,要堅持“十體系聯動”,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營造良好育人的環境。例如:課程育人是推動新時代、新思想進入課堂,完善課程標準制度,人文素養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科研育人在科研環節中進行改進,把思想價值貫穿到全過程。實踐育人堅持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行動之間相結合,擴大學生實踐內容和形式,引導師生在親身體會。文化育人注重以文育人,從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精神。網絡育人加強高校校園內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引導師生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守護好網絡世界的精神家園。心理育人加強心理疏導,培育師生健康心態,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管理與服務育人把規范管理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加強管理服務中引導學生,健全依法治校體系。資助育人是運用家訪、談心交流這些方式確定標準。組織育人是強化高校中的每一種組織的職責,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構建高等學校十大育人體系的部分分成不同種類的隊伍,在育人過程中體現的功能也是根據各自的情況確定,使學校的每一位老師的責任發揮到極致,最終把每一個教師涉及道德育人功能聚集在一起,進行融合性的協調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劉雪松,付宇澤.新時期高校德育“三全”育人格局的構建[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5(3):61-63.
[4]何少群,程東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1):56-58.
[5]陳亮.新時代“三全育人”工作平臺建設與實踐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9):24-26.
[6]王成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