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貢尚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教育公平化理念的進一步落實,農村地區小班額的小學教育引起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一些切實可行的理念和方法也紛紛得到了有效的提出與應用。基于對上述趨勢的認識,筆者將結合個人工作經驗和研究成果,以數學為切入學科,圍繞“基于小班額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一題撰文,并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議,希望能夠為諸位同仁的工作發展帶來些許裨益。
【關鍵詞】農村學校? 小班額? 小學數學?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92-02
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一直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教育資源的密度比較低;同時因為農村地區的聚落分布相對分散,當地普遍存在更多數量的小額班級——這在小學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同的條件就意味著不同的問題,而不同的問題自然需要不同的解決思路。針對農村小額班級的小學數學教學,任課教師不可機械地套用常規教育模式,而應當進一步結合自身的具體任務和農村地區以及小額班級的特有條件,充分發揮出以生本學習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價值,以期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長效、穩步提高。
一、依托生本合作開展課堂教學
小額班級的學生數量較少,彼此之間通常都有著相對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交流、磨合機會,因而在進行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常常可以表現出更好的默契;同時,農村地區的孩子一般也有著更為豐富的交際意識和經驗,在組織合作學習活動時具備更好的主觀條件。據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突出生本合作模式在農村小額班級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此作為強化學生課程知識體系的路徑。
(一)拓展學情搜集渠道,優化生本合作開展基礎
只有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師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以最適合自己的形式結成學習小組,從而發揮出生本學習的優勢。面對小額班級,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對每個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務必要在學情搜集的廣度和深度上做出更多的效果。具體而言,除了學生的課堂和考試表現外,小學數學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習慣和性格等做進一步了解,并利用家校溝通和約談等方式獲得更豐富的信息,以此作為明確學生學習層次、完善學習小組建立指導效果的參考素材。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歷次考試的考卷集中起來,分析每個學生在不同難度、題型和考查方向的題目中的失分情況,以此來判斷學生的短板分布;并在課下主動和學生聊一些生活話題,獲知學生的興趣、性格和表達能力等等。
(二)明確學生優勢、短板分布,提高生本學習質量
小額班級由于學生數量較少,每個學生的個性條件更容易被顯現出來,其所能帶給學生的學習方面的影響自然也就更加突出,因此很容易導致學生之間存在迥異的優勢和短板分布狀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組建小組的過程中體現出“互補”的原則,讓在不同領域具備特長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使各方面問題都能擁有對應的“負責人”;同時還要在一個共同體中同時容納不同檔位的學生,以便學生之間知識資源和學習經驗的積極流通。比如教師可以按照“20分一檔”的標準,根據學生歷次考試平均分數將學生分成兩個檔位,保證每個小組里都存在著處于不同檔位的學生;而在進行例如《觀察圖形》這一課時的生本練習時,各組成員可根據自己在圖畫繪制、空間想象等不同方面的優勢選擇某項工作作為自己的任務,讓團隊表現出更強的執行力[1]。
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題設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對于它的有機教學離不開對一些實際應用場景的構建和引入。在處理這一工作時,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考慮當地學生的具體生活環境和日常體驗,注重結合他們的認知內容以及優勢條件來完善對教學主題的設計,以此來提高對小額班級學生思維特點和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質量。
(一)在主題設計中融入農村生活元素
農村小學生無疑對當地的特色化生活元素更為熟悉也更加親切,這完全可以成為優化課程主題設計的一項優勢資源。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為課程的應用講解構建主題性場景時,應以學生所熟悉的日常場景、活動為背景或內容,一來讓學生獲得更親切的學習體驗,二來也可使學生利用生活經驗降低完成學習任務的難度,同時更能兼顧農村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比如在對于“圓的面積”這一部分的解題訓練,教師可以描述這樣一個場景:“爸爸要在家里的谷倉外面包一層防潮層,一共用去了314米長的防水布,那么這座谷倉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并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出表現有關畫面的課件,讓學生依托自己所熟悉的場景來解答這道應用題[2]。
(二)利用拓展問題設立主題
農村地區的小學生通常具有更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因此很容易在自己熟悉的場景作用下表現出更強的認知加工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完成課內教學之后,根據課程內容提出一些拓展提高問題作為學生依托既有生活經驗開展進一步探究的主題,同時利用一些農村生活場景或事物加以引導,力求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擴大和優化。比如在完成有關“乘法”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結合“栽秧”或“囤倉”等農業勞動內容,給出“1+2+3+…+99+100”這道算式,讓學生利用乘法知識和勞動經驗以合作的方式思考這道題的簡便算法,并在課堂末尾或下堂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匯報給大家。
三、豐富課程教學的具體形式
農村地區的小學生往往更加活潑、好動,相對于城鎮地區學生而言也有著更強的執行能力;此外,小額班級由于學生數量較少,因此在組織一些實踐性學習時不需要教師投入過多的資源,更加方便了此類活動的開展。基于這兩點優勢,小學數學教師不妨在課程教學中適當提高活動性教學形式的應用比重,為學生學習體驗的優化和應用意識的增強提供可靠保障。
(一)借助實踐應用組織課程學習
動手操作是農村地區小學生的長項,也是在針對農村小額班級學生組織教學時應當得到充分重視的一條工作路徑。據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立一些符合課程內容、目標的實踐活動作為開展課程講解的平臺,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在更深層級應用技能、理解知識,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生活聯系性。例如在講解完《扇形統計圖》這一部分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項調查任務:利用對同學、家長或同村鄰居的采訪,了解本地不同農戶所種植的各類農作物的畝數以及將這些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整合成具體的數字,并借助自己學到的有關知識制作出一幅對應的扇形統計圖,以此來大概反映出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3]。
(二)借助趣味游戲開展課程教學
濃郁的人文氣息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們更熱衷于和同伴開展各種有趣的游戲活動,這可以成為他們進行知識學習的一項“buff”。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一點,將游戲作為開展數學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設立一些符合學生能力和興趣的游戲,讓學生能夠“邊學邊玩”,使學生在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知識、用好技能,從而達成“寓教于樂”的理想教學目標。比如為了強化學生的四則運算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游戲:教師在一些硬卡紙上繪制諸如雞、牛、狗等常見家畜、家禽的形象,并在每輪游戲前聲明不同的動物所對應的數字(數字在1到13之間選擇且不重復);每輪游戲開始前,教師隨機抽出4張卡片展示給學生,學生要結合卡片所代表的數字并利用加減乘除和括號設計出一道算式,算式的計算結果必須為“24”;用時最短且結果正確的學生可積1分,最后誰的積分最高誰就是優勝者。
四、優化師生之間的教學合作
同樣得益于較小的班容量,小額班級數學教師能以更為深入、密切的方式和學生開展合作,這也成了推進課程教學發展的一股強勁助力。利用這一優勢,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組織課堂討論或游戲活動時和學生們一起參與其中,依托“師生同樂”“師生共與”的方法來有效增進彼此的情感,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愛屋及烏”的喜愛之情,為其他環節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4]。比如教師可以在完成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部分的教學后,和學生們一起利用一堂課的時間進行實踐應用,測一測、算一算學校的操場、附近的農田以及蓄水池(注意保護學生安全)的面積,同時還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步測”等更具應用簡便性的計算方法。
五、結束語
教育猶如一座殿堂,它向每一個渴望得到它的孩子敞開大門,總有一條道路能夠引導所有的孩子前來領略它的金碧輝煌。農村地區小額班級的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并努力踐行這一認知,在日常教學中充分考慮、發揮自身的優勢,引導學生以生本化、場景化、應用化和師生互動化的方式去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策略,從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和素質教育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潔如,陳夢鑒.突出自主,強調合作——淺談學習共同體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構建策略[D].鄭州師范大學,2017.
[2]杜代軍.農村小學小班制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J].讀寫算:教師版,2012(6):58-60.
[3]丁得軍.農村小班額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2(8):22.
[4]李福德.農村小學小班額有效性教學的探索[J].甘肅教育,2015(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