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文
【摘要】隨著近幾年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美術作為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一項專業技能,對幼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發現,許多中職畢業的學生,其兒童畫的表現中多了成人畫的制作痕跡,缺少童趣。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兒童畫?幼師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兒童畫呢?這才是問題所在。本論文將結合教學案例,來分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畫的教學現狀和研究策略。
【關鍵詞】兒童畫創作? 教學案例? 示范教學? 想象力
【課題項目】淮南聯合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學前教育專業水墨畫趣味性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JYB
2003)。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167-02
兒童畫教學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的一個必要模塊,它是利用點、線、面等繪畫元素創作動物、植物、人物、生活用品等一切視覺事物,最后再根據構圖、色彩將這些造型事物進行組合創作,表達兒童的童真和童趣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它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童真表達適合幼兒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童趣,幼兒也可以通過兒童畫形式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作適合幼兒階段的繪畫形式。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是大一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年里就開設兒童畫課程,其目的是通過兒童畫創作鍛煉幼師的造型能力和利用繪畫語言表達兒童所需的各種童真童趣,以兒童畫課程為基礎,培養幼師的繪畫能力開拓繪畫審美。
一、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寬眼界,激發想象力創作童趣兒童畫
幼師的繪畫能力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審美發展,而且對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也有一定的影響。經過近幾年的教學發現,很多從中職升上來的對口學生,其繪畫基礎相對薄弱,對兒童畫的學習還僅停留在臨摹階段,且臨摹的作品缺少想象力,審美眼界沒有得到開拓,完全是一幅具有兒童形象的圖案作品。看不出作品的好與壞,只是因為簡單的喜歡就去臨摹,太過主觀,缺少美術的鑒賞力。筆者認為,引導學生調動想象力創作兒童畫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談話、示范、賞析兒童活動照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創作適合幼兒心理的繪畫作品。不能單單僅靠臨摹或最常用的“現場示范”的教學活動。學生跟著老師的作品進行臨摹,而這種示范直接導致很多學生“依葫蘆畫瓢”,只學會了作畫步驟,作品缺少想象力,缺少童趣。長期以往阻礙了幼師的美術發展,限制了學生的審美判斷力,缺少藝術創新。甚至有的學生完全復制網絡上的兒童畫,畫面完全失去了兒童畫具有的童真、童趣,時間久了就失去了畫兒童畫的意義和樂趣。
因此,結合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創作主題,結合兒童生活場景圖片、視頻等教學手段,首先引導學生大量的欣賞各種與兒童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拓寬眼界,發散學生的思維后,再進行兒童畫創作。例如《海底世界》是大家最熟悉的兒童畫創作題目,以魚為主體,加上水草、海帶、珊瑚、礁石等就變成了一幅兒童畫,很多學生都以這樣的方式呈現。試問,難道海底世界就只有魚嗎?有沒有其他的什么海底動物了呢?為什么很多學生會這樣畫呢?這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缺少對海底動物和生物的圖片或視頻等多種手段的引導。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導學生思考,海底有什么?想象一下我們去海洋館看到了哪些海洋生物?不斷引發學生回憶思考,或者引導學生通過動畫片《海底小縱隊》《海底總動員》《海綿寶寶》等動畫視頻和圖片,擴寬學生的思維,然后再去發揮想象力創作,這樣學生的兒童畫創作就會更加豐富,當然了教師除了進行課堂引導,還要在備課中多給學生準備一些相關圖片和視頻發散學生思維。試想一個學前教育的畢業生在學習過程中兒童畫創作單一、枯燥,那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教出來的幼兒在繪畫方面也是缺少創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藝術源于生活,幼師在學習生活中用心去發現藝術,那藝術也在不斷拓寬審美。
二、轉變課堂教學形式,拓寬思維,激發創作熱情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承載著未來幼師的責任和使命,美術的學習是一個安靜的教學,需要學生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思考創作,尤其現在的高職學生都有手機,導致很多學生在安靜中默默地仿制別人的創作,不動腦,一味的臨摹、模仿,失去了幼師該有的美術創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學時不允許學生利用網絡搜圖片,而是根據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想象對命題進行創作,當然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要更加充分,多查閱資料收集大量的優秀兒童畫拓寬學生的思維。藝術源于生活,一幅好的美術作品必然從繪畫者的生活閱歷中提煉而來。于此同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也要用大量的生活圖片和語言進行引導,激發幼師去不斷思考與創作。其次,學生可以利用繪本、圖書等形式,通過一段故事引發學生思考繪畫作品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導學生思考用圖示表現故事內容,這樣的兒童繪畫作品才會生動有趣。例如《幸福一家人》這樣的主題兒童畫創作,首先,我們了解是以人物為主體進行的創作,幸福一家人都有哪些人呢?發散學生思維去思考,爸爸、媽媽、還有呢?這樣的語言引導就拓寬了一家人,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甚至還有親人、朋友或者小朋友的好朋友等。這樣畫面的主體就更加豐富了。其次,如何讓一家人幸福呢?那就要考慮到做什么?做什么可以表達幸福呢?再次引發學生思考,有的說是過春節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有的是一家人出去度假、玩耍,有的人說是一家人在一起看電影、看畫展、放風箏等,這樣通過圖片和語言的引導,畫面的內容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最后,我們如何將人物和內容進行構圖造型呢?使用以什么顏色為主呢?這就考慮到每個學生的造型能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畫面的想象力和創新。因此造型基礎是兒童畫的一個方面,但畫面呈現的趣味性和童趣更是兒童畫不可缺少的主要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判斷能力。
三、提倡寫生教學,激發創作欲望
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學前教育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沒有進行系統的繪畫學習,他們美術學習很多從高職開始,剛接觸繪畫就從簡筆畫開始,完全臨摹大量的簡筆畫,忽視客觀事物本來的物像形態,沒有經過系統的美術基礎素養的學習,教師重技法而輕美術素養的提升,因此兒童畫作品生硬刻板。從寫生開始進行繪畫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入手進行寫生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繪畫學習,更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藝術,學生對物寫生,增加繪畫的生動性,同時也能將身邊的事物仔細觀察,提高學生的視覺觀察能力,用手表現事物能提升學生繪畫的表現力。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造型基礎,而且仔細觀察也能提升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促進美術學習的長遠發展。
四、繪本故事和兒童畫相結合,編創繪本兒童畫
繪本故事是每位幼師必修的專業課,每位幼師都可以出口成章說故事講故事,而用繪畫的表現繪本故事更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用兒童畫創作繪畫故事也是一件趣事。筆者經過這樣的教學形式發現,用故事的形式融入兒童畫教學活動中,他們根據故事情節進行想象創作,每個人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都不相同,呈現出的兒童畫作品也是形式多樣。不僅能夠激發幼師的想象力,而且能提升幼兒兒童畫創作的能力。例如《螞蟻和西瓜》的繪本故事,在課堂上我將故事內容說給學生聽,每位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可以根據其中的一個最精彩的片段進行創作,有的也可以將一個故事情節都安排在一幅作品中,我們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而每個人對于故事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雖然故事的主旨是一樣的,但是故事在用畫筆表現出來的內容中卻是各不相同。用這樣的方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力,豐富了兒童畫的教學。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任重而道遠,它既不等同于美術專業的學生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又必須從幼兒的角度去設計適合幼兒心理發展需要的美術表現形式。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學習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都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雖不能學精,但是樣樣全面,更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不僅要注重的技能學習,還要提升學生的美術基本素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美)格羅姆(Golomb).兒童繪畫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鄭倍倍.兒童繪畫的藝術特征[J].美與時代(中),2017(12)
[3]沈亞威.兒童繪畫的稚拙美在現代繪畫中的表現[J].美術大觀,2018(11)
[4]許春榮.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美術創造能力[J].藝術科技,2015(10)
[5]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
[6]楊景芝.兒童原創藝術研究[M].湖北美術出版社, 2016
[7]楊景芝.兒童原創藝術引導[M].湖北美術出版社, 2016
[8]楊景芝.青少年藝術轉型教育[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
[9]嚴虎.兒童心理畫[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10]楊景芝.繪畫給予孩子的愛[M].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