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元
【摘要】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當中,為學生打造一個高質量的數學課堂,其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活躍程度,改變部分學生對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刻板的印象。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更具效果。鑒于此,在學科教學期間,既要教師更迭自己的教學思維,從誘發和啟迪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入手,為學生打造一個較為輕松且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又要對傳統的學科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和優化,盡量選擇更為新穎的教學手段和內容來指導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借此來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高質量數學課堂的打造還需要教師依照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數學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在參與情境的過程中獲得別樣的學習感受,切實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 高質量課堂? 打造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175-02
課程改革尤為強調為學生打造一個高質量的數學課堂,進而方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記憶。然而,在傳統學科教學思維的桎梏和作用下,多數教師對于高質量課堂的打造并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更多的教師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學生對于一些基礎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記憶上,不僅所采用的學科教學手段和模式落后,很難滿足新時期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需要。同時思想上的不重視,致使教師很少為學生開發和設計一些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面對此種情況,本文從五個方面來進行舉例和論述:
一、更迭教學思維,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當中,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對于學生學好數學這門課程有著極大的幫助。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需要教師轉變學科教學的思維,選擇更加適合現階段學生數學課堂學習需要的方式來進行授課。
例如,在“厘米和米”一課的學科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借用微課的優勢向學生呈現和展示了“一只小蝸牛從課桌的一端向另外一端爬行”的動畫,并引導學生試著思考和回答“這只蝸牛爬行的距離也就是課桌的長度為多長?”“如果現在讓你來親自動手測量一下課桌的長度,你會利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于一些長度的測量以及相關單位有所了解。隨后,教師則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根直尺,并試著對直尺進行觀察和研究,通過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發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直尺,學會該如何利用直尺來進行物體長度的測量。最后,為了切實給學生打造一個較為輕松且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還就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正確估計”這樣一個趣味性十足的數學游戲活動。在此次“正確估計”的數學游戲活動當中,由教師親自為學生準備一些不同長度的物體,而學生則需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對這些物體的長度進行估計,估計最接近該物體長度的學生累積得一分,其他學生不等分,直至學生將教師所準備的所有物品的長度全部估計完畢,得分最高的學生既可獲得此次趣味游戲活動的勝利。
二、增添教學內容,激起學生參與數學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高質量數學課堂的打造,其不僅需要教師從思想上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同時還需要依照教材內容,對學科教學的手段進行創新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鑒于此,在學科教學期間,需要教師采用更能有效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興致和動力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授課。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的學科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利用課件為學生出示了由不同形狀平面圖形所構成的圖案,并讓學生試著對圖案當中的圖形進行辨認,借此來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本節課知識的欲望。隨后,教師則將學生進行了合理化的分組,并讓學生分小組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進行觀察和研究,并利用比一比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高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和了解。最后,為了讓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的主動,教師還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組織學生舉辦了一次具體的“答題解惑”活動。在此次“答題解惑”活動當中,教師依照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一位農戶打算開墾一塊長方形的荒地來種植農作物,現已知,這塊長方形荒地的長為12米,而寬為10米,如果農戶想要在這塊剛開墾的荒地周圍圍上一圈籬笆,那么,籬笆的長度是多少?”等一些和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試著利用課堂所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來進行解答,從而在解題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學以致用本領,切實提升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自信心。
三、創設學習情境,提升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感受
很多時候,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其不僅僅需要教師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從而激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致,同時還需要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數學情境,并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情境的過程中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所在。
例如,在“小數加法和減法”一課的學科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向學生呈現和展示了“22.4+32.6=?、12.5+6.2=?、32.7-14.2=?、42.2-32.6=?”等一些數學習題,讓學生試著在回顧舊知的同時來進行解答和處理,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對于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有所了解。隨后,教師則讓學生試著聯系生活實際,試著舉例說明現實生活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計算,從而在舉例論述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比如,去超市購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商品的價格上有小數,而結賬時,會利用到小數的加法來計算所花費的錢數。最后,教師就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了“到超市購物”這樣一個數學情境,通過讓學生分別飾演去超市購買物品的顧客和超市的售貨員,并模擬進行顧客從購買商品到柜臺進行商品結算的整個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在參與數學情境的過程中學會該如何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計算,切實提升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感受。
四、設計計算活動,鍛煉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本領
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一些數學知識內容加以靈活應用,并以此來提升學生自身的數學計算本領。對此,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本領,需要教師切實加強學生計算方面的練習,多為學生開發和設計一些具體的數學計算活動。
例如,在“小數乘法和除法”一課的學科教學之中,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本領,一方面,教師從探索計算方法入手,為學生設計了“某一農戶在中秋節這一天用汽車拉了一車的西瓜到市區進行售賣,其中,每斤西瓜的定價為1.22元,已知,中秋節一天內該農戶一共售賣了3500斤的西瓜,請問,該農戶中秋節這一天掙了多少錢?”“小明的媽媽打算到超市去購買一些飲料,現已知,一瓶瓶裝的飲料的價格為2.5元,小明的媽媽此次購買飲料一共花費了25元,請問,小明的媽媽一共購買了多少瓶的飲料?”等一些數學應用題,讓學生試著利用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方法來進行列式和計算。另一方面,教師則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為學生開發和設計了一次具體的“快速答題”活動。在此次“快速答題”活動當中,由教師親自給學生設計“32.5×4=?、35.5÷10=?、24.6÷6=?、12.5×24=?”等一些數學練習題,而學生則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這些數學練習題進行作答,答題速度最快且正確率最高的學生即可獲得此次“快速答題”活動的勝利。
五、布置課后作業,讓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打造成為可能
在“題海戰術”的影響下,一些教師會布置大量的作業來讓學生完成,很顯然,這樣的行為不利于高質量數學課堂的構筑?;诖耍枰處煂⒄n后作業布置的方式進行開放化,讓學生自行去選擇一些做作業的方式。
例如,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課的學科教學之中,為了幫助學生扎實基礎,鞏固數學課堂所學,教師就本節課內容,創新和優化了課后作業的布置方式,將課后作業的布置進行了開放化處理。比如,為了鍛煉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教師為學生布置了“找一找身邊的軸對稱圖形”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適合利用課下的時間去尋找生活當中一些常見的軸對稱圖形,。而為了提升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教師則為學生布置了“繪制軸對稱圖形”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試著通過將一個圖形進行平移或旋轉,使其成為軸對稱圖形。通過學生高質量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從而讓高質量小學數學課堂的打造成為可能。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當中,為學生打造一個高質量的數學課堂,其不僅能夠轉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狀態,從被動式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式學習。同時還可以為接下來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研究依據。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既要求教師加強學生計算方面的練習,從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本領入手,為學生開發和設計具體的數學計算活動。又要為學生布置形式多樣化的課后作業,從而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扎實基礎,鞏固其數學課堂所學。
參考文獻:
[1]陳艷杰.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數學高效課堂[J]. 才智,2013(14):86.
[2]黃小宏. 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實踐探討[J]. 科技資訊,2015,13(4):167.
[3]林壬子. 創設課堂情境,有效提高教學效率[J]. 華夏教師,2017(23):56.
[4]張偉. 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 中國新通信,2019,21(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