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為 胡堅達


摘要:國家擴招政策發布后,高職院校面臨著“如何招生”“誰來教”“怎么教”和“教什么”人才培養系統性的新挑戰,按照“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擴招基調,如何提供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多元化分類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院校探索的主要方向。以相關政府、園區、院校和企業為多種生態要素的寧波區域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通過教育資源聚集、體制機制創新和教學形態改革進行了嘗試,為高職社招聯盟化、社會化培養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社會招生;產教融合;綜合體;聯盟化;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3-0053-06
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國家高職擴招的政策意圖不僅僅是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招生難、生源荒的教育領域問題,更是國家宏觀層面解決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問題[1]。高職擴招帶來生源結構的巨大變化,導致學校內外部治理體系需相應調整,給職業教育帶來大變局與新站位。國家擴招政策發布一年多來,高職院校針對社會擴招的主要意義、政策意圖和現實挑戰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面臨著“如何招生”“誰來教”“怎么教”和“教什么”等人才培養系統性的新挑戰,按照“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擴招基調,如何理解和有效落實國家擴招政策意圖,如何提供有質量、有吸引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如何以此為契機提升職業院校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將是凸顯高職教育吸引力,有效賦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和人才素質提升,探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契機。
一、擴招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新問題
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多群體作為高職擴招主要生源,給高職院校教育資源配置帶來巨大挑戰。社招生源在成長背景、從業經歷、學習基礎、年齡階段、認知特點、發展愿景和學習訴求等方面差異較大,且社會生源流量和流向具有較大不可控性,勢必給擴招此類生源的高職院校在學校治理、專業培養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帶來新變化和新問題。
(一)治理思維與擴招政策意圖的錯位
高職院校作為承載社會擴招核心主體,傳統“等、要、靠”的計劃招生方式失靈,學校治理主體、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也將發生深刻變化。高職社會擴招的政策意圖不僅僅是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招生難、生源荒的教育領域問題,更是國家宏觀層面解決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問題。高職擴招以來,部分學校沒有正確領會國家高職擴招的政策意圖,沒有處在辦“適合的教育”的新站位,甚至把高職社招簡單地理解為傳統生源不足的補充,人才培養質量意識淡薄,功利性強,勢必會產生新的人才適應性和教育產能過剩等問題。部分院校在擴招專業選擇、創新多元化培養模式等方面缺乏頂層思考和針對性措施,沒有意識到高職擴招給學校治理體系改革帶來的新契機,個性化、柔性化、多元化招生模式、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還沒形成,需要相關院校主動適應和調整治理模式[2]。
(二)專業培養模式與社招生源學習訴求的矛盾
分類培養和因材施教是高職社招生培養的總體指導思想。很多院校制度設計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招生的培養特點,靈活學分、學制、學籍管理,靈活教學組織模式,科學學業評價等創新還不能有效實施;現代學徒制、訂單班和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探索不夠;“一班級一方案”個性化培養模式難以推進落實;送教入企和送教進鄉還沒形成常態化;部分院校不能聚焦社招生源“二元制”學生獨特身份帶來的工學矛盾實施“旺工淡學”的錯峰教學。部分就業前景好的擴招專業嘗試通過“互聯網+教學”組織教學活動,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效果還不理想。部分高職院校的擴招專業培養做成普通在校生培養的“壓縮版”、成教培養的“升級版”,大大降低了高職吸引力。
(三)多元化產教融合與社招高質量培養保障的缺失
社招生人才培養更需要工學交替和半工半讀學習場景,實現學習和工作的融合。部分區域通過與主管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園區、專業鎮街、龍頭企業等多主體搭建產業學院,實施協同培養模式。有的院校與培訓機構、產業園區和教育管理企業等機構采取外包、托管的全面合作方式,扮演社招培養的“觀察員”“監督員”和政策紅利“掠奪者”角色,嚴重違背社招生培養主體職責,導致社招生培養有效性和經濟社會適用性差,學生滿意度和獲得感不盡如人意。此外,以工作室制、導師制、學徒制等為典型的多元校企合作還需不斷開創和深化,企業篩選、項目培育、工作室扶植和導師激勵等市場化機制探索舉步維艱。
二、擴招后高職院校多元化人才培養新探索
高職擴招帶來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變局,有關院校應在更高站位設計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充分考慮社招學生的特點、差異、訴求和流向,讓分類招生、分類培養和分類管理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始終,在造就“寬進嚴出”技術技能應用型社招人才培養方面嘗試新的探索。
(一)招生方面
高職擴招生源具有明顯的跨界、跨行、跨域特征,需要整合思考和重構設計。招生作為人才培養的起點,不同的生源渠道決定著不同的人才培養路徑,按照“寬進嚴出”總體指導思想,以市場需求和院校資源配置為依據,推進“二元制”單獨招生。按照社會生源的流量和流向劃分,主要有訂單班、產業學院等招生模式。這類招生依托校企雙方緊密深度合作,與區域龍頭企業、政府機構、產業協會或集群聯合開展緊缺人才培養,通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定向生源選拔,定向人才輸出。按照高職擴招組織形式劃分,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采取擴招聯盟模式,在更大社會生源范圍內分類實施精準教學,釋放擴招潛力[3]。按照社會生源特點(如年齡和工作經歷等)劃分,部分院校結合生源訴求調查,實現個性化擴招生選拔和專業組班,為實施“一班級一方案”個性化培養奠定基礎。
(二)教學方面
根據高職擴招生源學情分析,為了更加有針對性、個性化地開展教學工作,協調和回應社會生源現實需求,聚焦“二元制”學生獨特身份帶來的工學矛盾,創新教學模式,依照學習時段、學習場所、學習方式等視角進行教學設計。按照教學時段的劃分,一般采取“3+4”“2+5”“白+黑”組織形式,圍繞社招生工學矛盾提出教學組織方案,探索旺工淡學、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學訓結合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改革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教學場所的不同,分為校內集中學習、企業多點頂崗、現代學徒制培養、現場教學、工作室制等形式,主要解決工學結合和教育教學適用性等問題,是利用內外部力量辦學的資源組織形式。按照教學實施方式的不同,社招專業主要有線上教學、送教上門、學員分享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模式,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和過程管理,部分院校構建人才培養課程資源包,配置線上學習小助手,實施線上分散學習、線下集中答疑和提升的分布式教學模式。
(三)評價方面
學業評價能夠客觀公正地衡量社招學生的崗位能力和素質,為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力提供制度保障。就學業評價內容而言,學業評價注重實踐實用性內容評價,社會生源繼續學習目的性明確,對所學知識或技能要求實用性更強,評價內容主要選取典型崗位核心能力和關鍵任務。就學業評價主體而言,社招生學業評價采用校企“二元主體”模式,學校扮演人才培養的“教練員”,企業根據崗位需求制定技能標準并扮演“考評員”,實現教考分離。就學業評價方式而言,有院校采用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手段,如崗位業績與課程成績掛鉤、職業技能證書頂替課程群等認定評價,為各類生源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提供便利。
(四)產教融合方面
產教融合能給社招生人才培養提供工學交替和半工半讀場景,實現學習內容和工作內容的有機融合。產教融合按照校企合作深度不同,劃分為松散型、緊密型和戰略型;按照合作形式不同,分為訂單班、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和工作室制等。社招班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不同校企合作層次的產教融合,如新生始業教育、零星短期現場教學、企業生產學習中心、現代學徒制和工作室制等。部分院校通過整合多主體資源搭建實體化的產業學院,實現政府、院校、園區、專業鎮街、龍頭企業相結合的深度合作辦學模式,如電商學院、智能產業學院等。還有院校充分整合以教育科技公司為主的多方教育資源,開展協同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提供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深度賦能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4]。
三、擴招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新路徑
社招生源人才培養需要多元化企業要素參與,高職院校面臨著師資短缺、教學條件不一、實踐教學不夠多元、專業資源平臺吸引力不夠等問題[5]。院校應轉換觀念,進一步加大與優化內外部教育資源整合和配置,不斷提升院校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構建社招生源專業培養資源共同體
依托當地有關院校牽頭的特色產業學院等平臺載體,聯合有關區域院校,搭建特定社招專業聯盟化、協同化組織,統一制定本區域社招生培養方案,精細化專業培養模塊,共建共享網絡化課程資源,積極布局社招互聯網微專業學習、實訓基地共享和跨校學分互認等合作。牽頭單位聯合各院校集體開展學情分析、分類制定培養方案,突破院校邊界開展資源配置和聯合培養,讓本區域社招專業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共享,形成教育資源區域化一體化載體,充分發揮各院校優勢資源,提高社會生源招生、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組織和學生管理的效率。
(二)搭建社招生源專業培養的政、產、教融合綜合體
有關院校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組合拳,整合產業園區資源,建立符合產業發展特點,豐富工學結合要素,完善創業孵化與就業服務綜合職能于一體的多主體參與的產教融合綜合體。精細化產教融合綜合體內工作室、學徒制、導師制和訂單班等多元化校企合作運營機制,實現區域內多點分布、集中管理、半工半讀和分類培養的教學組織模式。讓產教融合綜合體內公共實訓基地和學習培訓就業創業中心成為技能提升和精準就業的重要場所,實現產業鏈與專業(群)全面對接,切實提升社招人才培養和就業質量,同時為傳統常規招生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三)進一步提升院校內外部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教育教學形態創新是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體現,院校應根據生源特點和訴求,圍繞人才培養實施過程和管理,提升個性化柔性管理機制下院校治理水平。高職社招應在招生模式、課程組織、評價模式、合作模式等方面創新管理模式,讓分類招生、分類培養和分類管理貫穿于始終,創新社招管理機制組合拳,提升院校綜合治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創新推進“二元制”單獨招生模式,實現招工與招生一體,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融合,畢業與就業銜接,采取擴招區域聯盟模式,聯盟院校開展整體化運作,實現個性化擴招招生選拔、組班和定向人才輸出。其次,聚焦“二元制”身份,創新管理模式,積極開展社招生半工半讀教學組織,做好區域聯盟跨校課程教學、學分互認和校企雙主體學業評價。最后,創新區域內院校資源保障機制,有院校聯合多方資源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資源投放方式和策略,科學采用多種市場化手段深化產教融合,激發發展活力。
四、高職院校社招人才培養的寧波新樣本
寧波作為電商示范城市、跨境電商綜合改革示范區和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傳統制造業和外貿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寧波高等職業教育依托產業學院和特色學院平臺,探索建立健全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搭建行業產業多元化資源聚集平臺,完善和提升高職院校內外治理模式和能力。寧波高職院校以電子商務產教融合綜合體為載體,探索社招生區域聯盟化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寧波樣本。
(一)建設社招生電商類專業培養資源共同體
1.組建社招生區域院校培養聯盟
圍繞如何突破院校邊界開展教育資源配置和區域聯盟化社招生培養等問題,組建由院校、企業、園區、培訓機構和特色學院等為主體的教育資源區域化一體化培養聯盟載體,如圖1所示,讓專業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配置流動,充分發揮各院校優勢資源,提高社會生源招生、師資、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的效率。在教育主管部門支持和寧波多個特色產業學院牽頭和推動下,聯盟充分利用各院校課程建設、產教融合和師資隊伍的優勢,組建電商社招培養聯盟工作小組,及時商討和協調人才培養過程中產教融合合作、工作室和學徒制人才培育、教學管理等問題,及時調整資源配置和教學組織形態,設立寧波市高職社招生電商專業技能標準,統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電商社招專業人才培養的聯盟化和一體化。
2.完善社招生院校培養聯盟機制
聯盟院校在現有專業建設基礎上開設更具體化的如新媒體營銷、農村電商等行業領域細分培養方向,順應數字經濟發展開設旅游電商、服裝電商等與行業緊密結合的培養方向,細分與深耕傳統招生專業的模塊方向,組建“互聯網+行業領域專業”的大電商類社招專業群。依托區域聯盟組織共同制定電商專業群社招生日常管理機制,集體商討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實訓基地共享和跨校學分互認等合作。集中開展學情分析,瞄準電商美工、短視頻直播、網店運營、農村電商、新媒體和新零售等核心模塊,組織院校優質師資團隊開展線上課程開發和運營,提高課程建設團隊協同合作能力。聯盟院校采用“輔導員+班主任+專業導師+學習助手”的育人模式,根據意愿就近選擇合適的院校課程課堂和電商園區實操實訓,實現聯盟內院校學分互認、拓展學徒制工作室等多形式聯合培養,有效解決院校教育輸出在空間、時間和方式等方面與社招生之間的工學矛盾問題,一定程度上加大各聯盟院校課程競爭力度和產教融合合作深度。
(二)創新建立產教融合綜合體模式和機制
1.布局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生態體系
院校培養聯盟通過遴選3~5個擁有獨立產權背景、以政府引導、社會化資本運營的產業園區或基地,洽談合作8~10家具有引領性及總部龍頭效應的品牌大企業,吸引并集聚業態多元、模式多樣、規模不一等特征的150家專業群對應產業的典型生態企業,整合寧波3~5家高職院校專業群資源,規劃設計政、行、企、校、園區多方協同的合作模式和體制機制。區域院校聯盟聚焦社招生源專業培養的政、產、教融合綜合體運作,明確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的發展定位,打造和布局適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具備企業多樣化、業態多元化和服務標準化的園區生態和服務體系,規劃設計多院校、多園區、多業態的產教融合綜合體,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園區與院校指導和深度參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電子商務專業(群)產教融合公共教學基地。
2.優化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教學服務
院校充分利用產教融合綜合體整合企業兼職師資團隊,吸納企業電商項目和優質園區人才服務資源,聯合成立園區企業學習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搭建短視頻直播、新媒體營銷、農村電商運營、網店運營和電商攝影美工等多個實戰基地,吸納電商社招學生實踐多種綜合性工學結合人才分類培養模式,探索學生多點分布、院校聯盟集中管理、企業資源多元市場化配置的工學結合分類培養教學組織模式,讓園區的公共實訓基地和學習培訓就業創業中心作為重要的實操技能提升和精準就業的重要場所,不斷完善深化學院、產教融合綜合體和院校聯盟合作的機制。根據院校聯盟預設的細分模塊培養方向,依托電子商務專業(群)產教融合綜合體的服務能力,分設不同容量規模、不同業務范圍、不同生源特點的工學結合培養微組織,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的分類、分層、分點教學形態,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培養需求,切實提升學生就業本領和競爭力,構建線上線下學習培訓、電商項目創業孵化、實力導師全程輔導的閉環工學結合生態體系。
3.創新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市場化運行
聯盟單位成員通過與園區達成戰略合作,依托人才培養需求制訂電商校企合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流程,積極采取合同制、申報制、投標制和評級制等多種市場化手段開展企業篩選、項目培育、工作室支持和導師激勵的資源配置方式,確立面向典型行業的電子商務專業群,特色化細分培養方向,不斷完善產業園區服務標準、服務規范和企業進入退出動態機制,有效實現校企資源融合和治理。院校聯盟依托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市場化特點的電商師生工作室、創業實踐孵化基地、園區學習培訓中心等教學實踐微組織,不斷推進電商產品庫、導師庫和項目庫的建設和引入工作,優化、跟蹤和動態調整聯盟內不同教學組織要素。院校聯盟為了提高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的服務能力和造血功能,充分發揮其“公共產品”屬性,瞄準數字經濟產業的服務領域,提升企業人才培訓、政府和協會活動舉辦、人力資源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免費或有償服務輸出,不斷提高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的社會影響力,打造寧波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的區域職教品牌。
(三)探索區域院校多樣化聯盟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有效發揮“互聯網+教學”的優勢,院校聯盟主體在培養模式、組織模式、學習模式、評價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如圖2所示。聯盟院校深入學生開展社招生學情調研工作,了解學員學習需求、工學矛盾和畢業去向等問題,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的生態布局和電商產教融合綜合體的資源整合優勢,創新完善電商社招生線上線下課程學習與學業指導、產教融合綜合體內專業實踐創業就業結構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1.搭建互聯網“微專業”學習平臺
聯合區域院校課程建設優勢,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生態。創新建設社招生的“互聯網+微專業”多樣化資源平臺。創新院校聯盟內社招生在線課程運營機制,有效建立“課程有思政、教學有資源、授課有平臺、學習有指導、過程有痕跡、學習有效果”的“互聯網+教學”課程生態。探索產教融合綜合體內課程混合式教學、電商培訓學習社群等更為靈活個性的學習模式,定期公布學生學習狀態數據,適時調整教學策略。
2.實施工學結合“微組織”培養形態
根據產教融合綜合體服務能力,創新市場化手段,分設不同規模、不同業務范圍、不同生源特點的工學結合“微組織”(如工作室、項目組和線上社群等)工學結合菜單,形成本地區多元化特色化的分類、分層、分點教學組織形態,讓師資、學生、企業、項目等要素在多元化微組織內形成優化配置,切實提升工學結合和分類培養效果。此外,院校聯盟探索多種課堂形式,變學員上學為教師送教上門,設置“角色互換”模塊,鼓勵學生承擔擅長領域內容講授,不斷創新課堂授課方式,使學生在家門口、在崗位上接受學歷教育。
3.創新社招生個性化教育管理
為了提高聯盟院校電商社招生人才培養質量,圍繞課程、課堂、教師、學分、學籍、經費和評價等系列問題,制定個性化彈性化系列管理制度,不斷建立和適應社招生需求的院校綜合治理體系。積極展開課程頂替、學分互認、互聯網微專業運營、產教融合落地實施等諸多改革。深化社招生學業指導、課程評價、導師制培育和企業化項目賦能等管理改革,為社招生個性化教學組織提高條件和保障。
高職社招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對高職教育的一次重大考驗。有關院校應充分領會政策意圖,提高內外部治理能力和綜合治理水平,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規劃對人才的訴求,尊重社招生源差異和特點,積極加大內外部資源整合力度,創新產教融合模式和機制。圍繞招生方式、培養模式、學習模式、管理模式和產教融合合作模式等方面加大創新改革,因材施教,履行區域人才培養輸送和高質量就業職責。政府主管部門應密切關注社招生培養外包和托管模式,做好職業教育創新載體打造、資源扶植和政策設計,倒逼高職院校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匡瑛,石偉平.論高職百萬擴招的政策意圖、內涵實質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92-96.
[2]陳明霞,吳一鳴.百萬擴招后高職院校治理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0(5):13-18.
[3]中國教育新聞網.四川示范校牽頭組建提質擴招聯盟[EB/OL].[2019-05-14].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5/t20190514_233470.html.
[4]甘肅省電子商務職教集團.博導股份攜手隴南師專打造高職擴招人才培養新模式[EB/OL].[2019-12-18].http://www.gsdszj.cn/page/151.html.
[5]潘菊素.關于高職院校擴招百萬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7):12-16.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