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張健
【摘 要】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同時也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的良好習慣將為孩子們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今年開學,學校安排我擔任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報名那天,看到眼前這些活蹦亂跳、天真爛漫的孩子,對于剛剛帶完畢業班的我來說,還真有點兒茫然。
在我任教的班級里,男生比女生多,而且問題孩子也很多,究其原因,主要和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有關,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年齡小,愛說、愛動、愛玩、愛表現,對于學校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對于學校的各項紀律、規定都不了解;一些孩子思想意識淡薄,父母長輩又無限寵愛,使之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甚至言談舉止沒有規矩,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也都還沒有養成;個別孩子自律性差,隨意性強,缺乏自理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讓他們盡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迫在眉睫。
作為班主任,通過觀察了解后,我迅速采取措施,以“常規管理、習慣養成、環境熏陶、增強意識”為宗旨,把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抓小、抓細、抓實、抓緊、抓好。
一、利用班隊會時間,讓學生心中有“規范”
在班會課上,我先讓一年級的孩子們認真觀看有關《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視頻,孩子們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有趣、繪聲繪色的畫面,明白了作為小學生應該做好哪些事情,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做到心中有“規范”。然后,讓每個孩子對照《規范》說說自己的優點、不足之處以及自己的努力方向。最后,告訴孩子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自己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要想一想,這件事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規范》中要求我們做到的,我們一定要去做,不要求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堅決不做。
二、利用課間和課堂時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問題多,作為班主任的我們,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做到隨時提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比如:在課堂上,我發現孩子們的書和作業本,放得東一個,西一個,看上去亂七八糟,很不舒服……于是,我統一要求:把書本放到課桌的左上角,作業本放到課桌的右上角,文具盒放在中間,這樣擺放看上去非常整齊,也很舒服,并要求孩子們每天一進教室都要按照這個要求把書和文具自覺擺放整齊。我也發現孩子們上課舉手時,有的舉右手,有的舉左手,有的把小手舉得高過頭頂,看上去也不雅觀,于是,我也統一要求:課堂上舉手時,都統一舉左手,并且都把手放在課桌上,不能舉過頭頂。我還發現,下課時,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走廊里、校園里追逐打鬧,還有的拿著跳繩追逐、嬉戲,有的甚至把小刀等帶進教室,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于是我利用班會課時間,把這些現象逐一擺出來,讓孩子們自己說一說這樣做好不好,并且說說為什么不好?當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不對時,我再利用班班通播放有關《課間安全》方面的視頻和動畫片,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以上行為是不安全的,如果不改正這些錯誤做法,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一年級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都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老師發現了問題,而不及時糾正這些現象或習慣,等事情嚴重了,再糾正就很困難了;而且發現的問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不可能馬上就改正的,它需要老師抓住問題,堅持不懈,一次又一次地不斷提醒,不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繪本故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繪本故事借助圖畫呈現故事內容,推動故事發展,闡明故事意義,符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我利用繪本故事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效果明顯。
在我們班,每天早上是孩子們晨讀繪本故事的時間,有時是老師讀給大家聽,有時是學生毛遂自薦讀給大家聽,有時是學生自己在繪本故事的海洋中盡情暢游,還有時是我打開班班通在百度中搜尋一些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通過與故事中主人公一起經歷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孩子們慢慢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一)利用繪本故事培養了孩子們文明禮儀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尤為突出,在與老師和同學相處時沒有禮貌,進入校園不主動與老師、同學打招呼,課堂上隨意說話,不懂得舉手發言等。
我借助繪本《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懂得了在家里要懂得尊敬長輩,學會謙讓,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通過引導孩子們閱讀繪本故事《湯姆上學去》,讓他們懂得了上學不遲到,來到學校要主動向老師問好,向同學打招呼,上課不能大喊大叫,要先舉手再發言,不能在課桌上亂涂亂畫等禮儀習慣。如果有的孩子出現不懂禮貌的行為,就讓他想想故事中湯姆是怎樣做的,引導他們自覺改正。通過繪本故事滲透禮儀習慣,起到了單純說教無法比擬的效果。
(二)利用繪本故事培養了孩子們愛好閱讀的習慣
繪本故事的內容圖文并茂,賞心悅目,能充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培養孩子們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我采用學生自讀、學生復述、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和分享閱讀的方法,漸漸地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在班級管理中,我要將繪本故事進行到底。因為繪本故事不僅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濃厚的閱讀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團結友愛、與人為善的思想品質。繪本故事的作用遠遠勝于枯燥乏味的說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每天的晨讀午練暮醒,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1.晨讀。我首先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進行師生共讀、學生自讀,與孩子們一起分享閱讀后的感受,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然后,讓家長和孩子在家中進行親子共讀;最后,在每周的閱讀分享會上,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就這樣,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在晨讀課上不僅背會了40多首古詩、30多首兒歌,還熟讀了一篇篇童話故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濃。
2.午練。每天中午是我指導孩子們練習書法的寶貴時間,孩子們一進教室,就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書寫。首先,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專注力較弱,因此書寫任務不能太多,要做到少而精。其次,在書寫過程中,我還特別關注孩子們的坐姿和握筆姿勢,要求他們做到“三個一”,即“一尺”“一拳”“一寸”。最后,我特別重視孩子們的書法作品,對于寫得好的孩子,我會在班上大力表揚,還經常把他們的書法作品拍照上傳到家長微信群中,讓家長們也一起欣賞他們的作品。孩子們的書寫作品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認可與鼓勵后,不僅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書寫習慣,還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書寫自信心。
3.暮醒。下午放學前二十分鐘,是我們的暮醒時間。在課堂上,我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一天的收獲與不足。做得好的,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不足之處,讓孩子們不斷改進……暮醒課,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讓孩子們獲得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漸漸地,我看到了孩子們方方面面的進步,看到了孩子們精彩的身影,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五、利用“標兵”稱號,促進每一個孩子共同進步
帶上這個班不久,我漸漸發現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表現自我,渴望得到老師的鼓勵,尤其是受到老師的表揚后,那種被認可、肯定、賞識后的喜悅與滿足感、成就感溢于言表,并且還把這份榮譽帶回家與家人分享……于是,我決定在班上樹立“榜樣”,讓“榜樣”的力量帶動大家共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班上有一個名叫潤晨的小男孩,他上課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而且發言積極,說話聲音洪亮,作業書寫認真、干凈、規范……我抓住潤晨的這些特點,在班上大力表揚他的優點,并教育其他孩子也向他學習,每次表揚完潤晨后,我都會獎勵他一個“棒棒糖”或“巧克力”,在潤晨同學的帶動下,班上的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沒過多久,一下子出現了十幾個“潤晨”,孩子們得到的“棒棒糖”也越來越多……我萬萬沒想到,這種“表揚”加“獎勵”的方法,能起到如此明顯的效果!那么,這種方法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嗎?
我想: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大,“棒棒糖”和“巧克力”會逐漸失去威力,用什么辦法能使孩子們長久地保持一種進取心和自豪感呢?我忽然想到了少先大隊部的“一道杠”、“兩道杠”、“三道杠”,我決定給班上每個孩子都訂做一個“行為習慣小標兵”的牌子,誰表現突出,經過班主任、任課老師和班委會的同意,就給誰戴上這個“小標兵”的牌子,如果戴上后有違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行為,班委會會立刻收回這個牌子,觀察其三周的表現,表現好了,班委會會重新給他佩戴這個“小標兵”的牌子。
我把我的想法與家委會成員商量后,得到了家委會的贊成,于是,“行為習慣小標兵”就在我班應運而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班上的“小標兵”越來越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為了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取得進步,班上又出現了一些“讀書小標兵”“衛生習慣小標兵”“勞動小標兵”“書法小標兵”“遵守紀律小標兵”“助人為樂小標兵”……正是這一個又一個“小標兵”,使孩子們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好,每一個孩子都在爭當“小標兵”的過程中,越來越懂事,越來越優秀……
“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同時也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培養的良好習慣將為孩子們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基礎教育才能開出燦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學習適應性教育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9]GHB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