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心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效課堂改革逐漸推進,主要包含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課堂變為學生自由學習、發散思維的場所,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中體現生本課堂的特色,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關鍵詞:問題導學;高效課堂;小學數學;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打造高效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入課堂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帶著問題開始一堂課的學習,學生要明確自己要學習什么、為什么學以及怎么學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就是學生犯錯的過程,只有學生犯錯,教師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教學,學生改錯就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擔當起引導性作用,培養學生對數學產生疑問和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真正的知識。
一、 問題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完全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機會,學生這種狀態下學到的知識都不會是真正的學會、學懂,教師逐漸探索課堂改革,為學生打造高效課堂,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疑問進而研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讓學生的思維邏輯得到鍛煉,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問題分析能力。
(一)用問題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之前,要先讓學生對本堂課所講解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疑問并提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思維運轉。
如小學五年級《小數乘法》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并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學后對教材內容進行討論或直接詢問學生“你對這堂課要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疑問”,在自由討論環節,學生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那么學生可能會提出“小數和小數要怎么相乘”“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有什么不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小數乘法”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這個教學環節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達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同時也促進高效課堂的改革。
(二)用問題增強學生小學數學的學習效率
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某一知識點進行反復地推敲和研究,從而加深印象,將知識學習得更牢固,所以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更快更有效地進入課堂學習氛圍,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無論是對新知識的學習探索還是對以往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教師都應該將問題貫穿課堂,以問題引導學生獲得高質量的課堂學習。
如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數學教材設計情景,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并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為學生展示幾種不同的學習用品,并標注好價格,價格都以1.4、2.6等小數形式呈現,讓學生自由購買三種學習用品但數量不限,然后請學生列出數學式子計算一共消費多少錢,計算并思考。然后教師為學生提幾個問題諸如“自己購買的學習用品及數學列式是否正確、簡潔”“與學生分享學生用品的購買情況,你有什么感受”“在購買學習用品時或日常購物中,你想到了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究,因為這一堂課以開放的問題作為教學基礎,所以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小數乘法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并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也可以讓學生認真思考小數乘法與加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便于在今后的數學計算中選擇恰當的計算方法。
二、 問題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可以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再創造來加強,教師要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平臺和空間,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創造,以問題的形式對知識進行加深鞏固,為學生創建生本課堂,促進他們更有效地汲取知識。而且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方法和解題思路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對一些數據或題目進行記憶,只有讓學生明確這一點,學生才能運用數學思想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掌握知識并靈活應用,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一)鼓勵學生在學習出現困難時提出問題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就是將知識與自己認知的數學知識體系融合在一起,如果這個過程無法完成,或者是在解決問題時發現自己的知識體系無法完成這個工作,那就會使得學生認知體系內部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現象,從而對小學數學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困難時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只有對所學知識大膽的質疑,才能使學生有實質性的提高。
如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題讓學生思考:現在班級里買了一個西瓜,將西瓜分成20份,給學生一人一塊,那么每位學生就是拿了西瓜的120,你們每個小組是四個人,組長要來領西瓜需要領西瓜的多少?學生會列出算式:120+120+120+120=420=15,然后教師再繼續追問,如果要領兩個小組的西瓜呢?領三個小組的西瓜呢?隨著組數的增多,學生要列的算式逐漸煩瑣,學生對算式的積極性大大降低,這時教師便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會紛紛提出疑惑,“算式太長了,有沒有簡便的辦法?”“除了加法,還有其他的計算方法嗎?”“加法計算太麻煩了。”等等。
學生在學習困難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學生的疑惑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讓學生在聽教師對知識的講解時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這也是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