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佰強
摘 要: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極端天氣、冰層融化、厄爾尼諾現象頻頻出現,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基于當前現實情況,環境教育逐步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點,而高中階段的地理教育更是發展環境教育的有利基礎,地理教師應當提升對學生文明教育的引導,降低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從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學環境教育的效率,提升學生對生態變化的認知,有效提高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環境教育;高中地理;教育滲透;生態環境
一、 引言
環境問題對人類的發展和生產帶來了重大影響,是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不少國家正在通過加強自身未來的科學教育以及環境教育來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從而有效改善全球生存環境。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當前國內也順應局勢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并將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作為教育改革中的基本國策,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正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關鍵階段,因此對高中生展開必要的環境教育,促使高中生意識到人類應當與周邊環境協調發展,對未來環境的探索和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 環境教育發展現況
國際上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普及以及理念推廣了,此后美國的教育界也指出環境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學生認識到在當前社會中人口問題、污染問題、資源分配以及枯竭的問題等都屬于環境問題,與未來人類發展息息相關。
當前,我國的學者對于環境教育還沒有較為統一的認知,不過較為統一的看法就是認為環境教育是以喚醒受教育者對于環境現況認知而存在的,主要的基礎就是解決人類和環境之間的各項問題,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和環境價值觀念。歸根究底,環境教育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思想,以地理科學知識內容為輔助,培養受教育者環保意識以及正確對待生態環境的行為。
三、 高中地理教學實施滲透教育的優點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教育有著強烈的指向性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和自然環境在相處過程中也在不斷變化,人們對環境的認知也從敬畏、征服而逐漸轉換為協調發展。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就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的科學關系,地理環境的內容包含了自然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高中地理課程還涉及生物和生態環境,以幫助人類維持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強調人類與環境之間逐步形成的對立以及統一關系,地理課程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周邊環境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地理知識的傳授促使學生們對環境、自然、社會發展有了新的認知,形成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同時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正確認知,從中理解自己未來對環境保護能做的基本工作,在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導向性。
(二)高中地理課程內容設置推進環境教育發展
高中階段的教育主要分為學科領域內的教育、科目教育以及模塊教學三個層次,而地理也是由多個模塊組成的。
高中地理學科既屬于人文以及社會學科又兼顧了科學的內容,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環境教育同時也融合了人文以及社會學科、科學的內容,促使高中地理完成整體體系的整合,高中地理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其中必修模塊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宇宙背景下的地球、各個地區中城市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區域內的人類活動,高中地理選修內容則包含了地球發展、海洋以及旅游的地理發展、自然災害、環境保護以及較為常見的應用型地理知識內容。
四、 滲透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方式
(一)高中地理滲透教育中的理論教學
地理學科主要是以多種教學模式變化進行教學的,因此選取最為恰當、符合內容的教學模式才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從而提高環境教育的成效。各種教學方法本身就有各自的特點,要采用特定的方式發揮較為獨特的作用,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環境教育的全面滲透,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體系化的建立,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采取相輔相成的模式優化教育機制,引導學生理解理論性內容,最后滲透到實踐教學過程中。
學校的教育主要就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課堂教育同時也是滲透環境教育主要陣地,高中地理教材中涵蓋了極多的環境內容,教師要根據環境教育的目標、具體內容、教育方法進行全面性設計。地理教學理論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課堂講授法
講授法又被稱為口述法,是一種比較傳統且比較便捷的教學方式,但是新時代的講授式教學已經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教學,而是以其他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完成地理相關知識的教學。
以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地球上的水》為例,首先,在教授過程中要注意授課的規范性,比如說局部的降水情況,就不能簡單概括為降雨情況這樣較為概括性的詞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采用專業的術語,樹立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念。其次,地理知識需要改變在教學過程中的散亂特性,由于地理知識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總結降水在不同地域產生的差異,促使學生學的知識更加流暢、體系化。最后,要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總結,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我理解以及歸納知識點的學習步驟,從而強化地理理論教學。
2. 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推進了地理學科的教學,在地理教學當中可以利用視頻、圖片、音頻、三維立體圖像等形式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地理的知識內容,多媒體技術更加直觀并且富于感染力,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地反映出來,將隱性的知識內容轉化為顯性的進行展示,促使學生對環境教育更加重視,提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以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自然災害》為例,與其讓學生自行想象,不如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重現、新聞采訪、電影演示,從而促使學生對自然災害有了身臨其境的觀感,引導學生對自然災害的發生原因進行具體分析,有效提升學生對于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