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飛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在現代素質教育觀的背景下,教師應在教學中拓寬學生學習視角的寬度與廣度,正視自己的定位,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新時期的挑戰和機遇。同時,教師也要努力從知識型教師轉變為素養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準確的掌握歷史知識體系,科學、合理的安全課堂教學活動,將核心素養的教育觀念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從課堂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的素養培育工作。本文以高中歷史《辛亥革命》一課為主題,對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進行探究,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中生;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辛亥革命》
在我國教育目標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中,圍繞著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重新定義了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對課程結構、知識內容、質量考核等多個方面的鞏固提出了新的建議,究其本質,是對實際教學工作的一次重新定義。核心素養教育觀念是我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課程改革要求,主要在于通過教學實踐來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注重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工作任務,容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藝術與精神品格,同時也將目光投入到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與精神部分,并從多個方面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歷史信息資源,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史學觀思維,促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擁有更多的收獲。
一、全面解析歷史知識,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一)深入研究課程標準中關于《辛亥革命》的教學要求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是針對教師教學所提出的指導性文件,其中的內容有助于教師更加準確地把握教學的目標,概括地說明了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時空觀素養、唯物歷史素養、史料實證素養、歷史解釋素養、家國情懷素養。關于《辛亥革命》的教學,主要的教學目標包括“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社會的意義、北洋軍閥的統治特點、民國初期的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的形態變化、理解其變化的成因”等等。在核心素養教育觀的影響下,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教育標準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教學要求,并且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育。具體地來說,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學習:第一,清末中國面臨的困境與出路:了解在民族危機空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各方作出的相應反應,進而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培育學生的時空觀素養、唯物歷史素養、史料實證素養;第二,武昌起義后的政治形勢:了解武昌起義后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清政府、立憲派和舊官僚帝國主義列強的態度與行為、分析其政治形勢,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第三,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分析辛亥革命在什么意義上獲得了成功,它的偉大意義何在,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與史料實證素養;第四,辛亥革命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了解辛亥革命先驅的英勇事跡,感悟辛亥革命精神,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二)分析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的真實學情
學生在學習高中歷史課程之前,在初中的歷史學科教學中已經接觸了關于《辛亥革命》的知識內容,但對史料的分析尚不夠全面,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史料教學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高一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內容來看,初三所使用的人教版或部編版教材中已經包含《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史實范圍包括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到1912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知識點主要是孫中山先生為發動革命所做出的一切準備及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的結果,并未對民國成立以后的《臨時約法》的相關內容進行表述。而高中的歷史教材則在初中教材的知識內容基礎上擴充了兩個知識內容,分別是事件發生時的大背景,即民族矛盾的加劇;辛亥革命具有怎樣的歷史功績。
二、全面整合教學內容,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一)挖掘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內涵
在教材中《辛亥革命》一課的導入語中,簡要介紹了孫中山先生的人生經歷,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教育觀念來分析,這段導入語可以作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的演講活動,讓學生以“孫中山與共和革命”為主題進行一分鐘演講活動,可以選擇多個同學來濃縮這一歷史事件,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教材中的內容包括從武昌起義開始到民國建立和帝制的終結,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而帝國主義列強則加速對中國資源的控制與掠奪,清政府已經無力回天,即使開展新政或是準備立憲,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歷史時期,所以孫中山先生等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人決定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來挽救中國。在武昌起義之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立了湖北軍政府,至1912年以后孫中山先生出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之后頒布了民國的第一部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布封建帝制的時代已經結束,所以這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近代民主進程的發展,而歷史學中則將其稱之為“里程碑”。最后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所以袁世凱的復辟失敗了,而辛亥革命也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頂峰。
(二)《辛亥革命》的教學思路與方法
1.教學思路
教師應從近代中國反侵略的歷史角度為教學的出發點,將《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立意基于“革命”,將“起因、過程、結果與啟示”作為教學的四個框架來梳理知識,再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史實,進而達成培養學生各項歷史素養的目標。
2.重點與難點
《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史實的社會背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與革命的基本評價;《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難點在于革命對中國社會進程的影響及共和制的歷史意義。
3.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應用的教學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情景教學法、史料教學法與合作探究法。在情景教學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學習歷史知識,再通過提問等方式,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引入相關本土的歷史資源,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史實。在史料教學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史料,讓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掌握和研讀,并以此為依據論證史實。在合作探究法的應用中,教師為學生小組布置了關于辛亥革命的相關問題,如“武昌起義后的政治形式”、“辛亥革命為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等等,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
(三)《辛亥革命》的教學實踐
1.課程導入
教師可以選擇新聞材料作為課堂導入的方式,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中的講話的相關視頻,之后加入課程的導語,可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并以問題的形式收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如“清末,西方列強以武力的方式打開中國國門,民眾生活在帝制和列強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列強與清政府簽訂條約,清政府的大量賠款最終都要從農民的賦稅中得到,而中國的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在那個年代,有一位偉人帶領著一批有志之士結束了封建帝制,他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什么他會被稱為‘國父呢?讓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探索關于《辛亥革命》的真實歷史。”這種導入形式能夠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讓學生初步了解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素養。
2.史料豐富教學內容
搭配教材中的知識教學,教師為學生列舉了幾條真實的文獻材料,如孫中山先生在《上李鴻章書》中說:“夫人能盡其才則百世興,地能盡其力則民食足……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規模,治我軍實……”又在《倫敦被難記》中寫:“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在孫中山的思想中曾經出現過兩種救國方式,在《上李鴻章書》中體現的是年輕時候的救國思想,主張“政體內部的和平解決”;后者是中年時期主張以暴力的方式反清。在馬克思唯物主義觀的認知中,“量變引起質變”,所以在當時的中國,革命才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方式。通過這種史料教學法的應用,教師在帶領學生研究課本知識時,還能夠有效的擴充學生的認知視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及其他方面的綜合素養。
三、結束語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需要更加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教師要在教學之前確定好教學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引領具體的教學工作。對于教師而言,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的進度及深度進行把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如果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不夠具體、完善,那么在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時就會顯得盲目、不知所措。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基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將課程標準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依據,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和完善,才能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案,通過系統的學情分析與教學方案設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文燕.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培養水平層次劃分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2]朱琴羽.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D].湖南師范大學,2018.
[3]余新宇.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時空觀念及其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8.
[4]袁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的培養及策略[D].溫州大學,2017.
[5]耿懷存,劉偉娣.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147.
[6]邱琴鳳.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