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而政治認同作為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之一,既關系著學生的健康發展,也對國家的發展及社會的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進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相關同仁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政治認同;問題對策;培養
法治意識、政治認同、公共參與及科學精神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四個主要構成部分,其中政治認同指的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贊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無論是對學生自身的成長,還是整個國家及社會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高中政治教師需要根據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目標。
一、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影響學生政治認同的制約因素
(一)教師政治素養不高,教學理念功利化
在政治認同教育活動中,教師如果不具備扎實的政治理論基礎,豐富的政治認同知識,就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但是,許多教師都只關注教材知識點的講解,對自身政治知識學習并不是很重視,這樣就很難得到學生的信服,阻礙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對學生來說,教師是他們認知大部分的來源,教師如果缺乏政治認同感,政治素養不高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認同素養的形成。另外,還有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在教學中更加側重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未能有效落實新課程標準目標,讓學生成為了考試機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固化,無法將所學的政治知識內化,這對政治認同教育活動的開展產生了極大阻礙。
(二)課程內容偏理論性,缺乏時效性
大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是對教材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很少會使用生活中的案例,使課堂成為了純理論的課堂,一味陳述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認為政治課學習枯燥、乏味,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并且,這樣并不能讓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對政治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比較淺顯,無法內化,提高其政治行為能力,從而就會使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弱化。
(三)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根據當前我國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在高考的壓力下,教師需要盡可能去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雖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一些教師嘗試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創設教學情境等,但由于教師缺乏正確的認識,并沒有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逐漸就回到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對學生的綜合性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對策
(一)提高教師素養,貫徹政治認同培育目標
首先,高中政治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都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傳統教學觀點的影響下,許多教師都會將政治課教學當成升學科目教學,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政治認同培育。所以,教師要緊跟時代變化,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學生智育與德育的培養,同時,為了保證政治認同培育的效果,教師必須樹立政治認同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提高教育技能。新時期背景下,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對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顯著的效果。通過聲、圖、文以及像等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來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這種生動、直觀的方式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增加政治課的趣味性、互動性,促使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
(二)豐富教學內容,深化學生的政治認知
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相互作用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但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教學內容具有固化的特點,這不利于深化學生的政治認知。對此,教師要先挖掘整合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加工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教學。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及選修課程模塊,教師需要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明確課程內容,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政治認同教育。必修課程是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必須完成的課程,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與整合四本必修教材,歸納出與政治認同素養相關的內容。此外,教師還需要開發課程資源,以此來彌補教材資源的不足,擴充學生的政治視角。開發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有:善用時政熱點,教師可以根據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時政熱點,使課堂教學具有時效性。例如,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用“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這一時政熱點資源,在林鳴總設計師的帶領下,團隊不畏艱難、攻堅克關,這一過程體現了全體參建人員敬業觀、愛國情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他們的價值追求。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加大網絡資源的利用,發揮網絡資源靈活性、時效性及儲量大的特點,拓寬學生的政治視野,強化學生對教學的認識與了解。
(三)轉變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政治情感
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對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案例教學法,借助具體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去理解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對政治生活的感悟,使其可以改變對政治課的看法,激發學生的政治情感。除了案例教學法,還可以運用議題式教學法,有助于打破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是轉變學習方式。教學策略不僅指的是教的策略,還有學的策略,要想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樣重要。在以往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封閉的、獨立的,與教師、同伴之間的聯系比較少,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而探究性、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就可以彌補傳統學習方式的不足,既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培養其主人翁意識;最后,要重視課外實踐,提高學生政治行為能力。若想真正落實政治認同的培育,不僅要保證學生具備扎實的政治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行為能力,即應用政治理論知識的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社會調研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與解釋現實生活的問題。如,為了讓學生能夠對“人大代表的職責”有深刻地理解,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社區的人大代表進行訪問,通過收集與分析相關的信息,來了解人大代表的職責,使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政治生活。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參觀訪問活動、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等形式,來提升學生的政治行為能力,為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有利于學生認同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能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對此,教師要先認識到加強學生政治認同的必要性,并基于影響學生政治認同的制約因素,來采取有效地培育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孫作禮.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
[2]包鐸.基于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高中政治課堂研究[J].教書育人,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