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芳
【摘要】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是當前高校開展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世界各國開展事務交流活動不斷廣泛和深入,高校泰語教學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思想,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泰語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中國優秀文化得到發揚光大的作用。文章主要以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思想的重要性和泰語翻譯教學現狀問題作為出發點,研究實踐教學策略,希望為我國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泰語翻譯;課程思政;實踐策略
引言
課程思政教育思想,是在三全育人教育政策引導下,實施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教育思想注重課程教育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與共同發展,也是落實新時期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我國高校開展的泰語翻譯教學活動,是培養國際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泰語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思想,可以提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使高校人才在具備泰語語言應用及翻譯技能的同時,能夠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提升高校人才質量,促進高校人才全面發展,為我國建設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一、泰語翻譯教學中加強課程思政融合重要性分析
(一)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以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為重要任務。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思想,可以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對我國政治工作的認同感,同時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廣范圍內得到傳承與弘揚。因此,在泰語翻譯教學中加強課程思政融合,是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推動泰語翻譯教學活動實現創新發展。
(二)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要求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開展國際交流活動、事務不斷廣泛與深入,泰語翻譯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主要目標。但是隨著國際活動的不斷豐富,多元化思想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挑戰與沖擊,在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加強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是有效應對多元化思想沖擊的有效方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的融合,可以堅定高校國際人才思想政治立場,使高校國際化人才對中國共產黨紀國家的政策方針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借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效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提升高校泰語專業人才質量的重要要求
傳統教育理念下,泰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以培養學生泰語基礎知識以及應用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和任務,在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以培養學生泰語聽力、讀寫、應用、翻譯等能力為主要內容。課程思政教育思想的融合,可以從人文、思想政治、情感、文化等多方面開展綜合教育工作,提升高效泰語專業人才綜合素養,提升高校人才國際視野,增強高校泰語專業人才的家國情懷,肩負起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任。
二、泰語翻譯教學現狀問題分析
(一)缺乏德育思想的滲透
傳統教育理念下,高校開展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泰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缺少德育思想的滲透。在對于中泰國際交流活動中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文化、經濟等內容的學習與翻譯教學中,多以泰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缺少思想、政治、文化等教育觀念的滲透,使得泰語翻譯教學活動缺少德育育人思想。這一現狀問題導致很多泰語專業學生綜合專業能力與我國開展中泰交流與共同發展過程中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標準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三、泰語翻譯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思想實踐策略研究
(一)提高泰語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思想,保障教學效率和質量
高校教師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體,自身思政教育工作意識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泰語翻譯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合工作的教育效率和質量。提高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升高校教師對于時事動態的關注與重視,豐富高校教師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是提高泰語翻譯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首先,高校加強教師管理工作,推動泰語翻譯教學中課程思政思想的深入融合。在開展教師管理與培訓工作過程中,注重教師課程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培養及管理,從教師自身德育教育思想、思政教育意識、教育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加強制度管理與監督考核。教師管理工作制度的健全及考核獎懲制度的配合,可以提升高校教師在開展泰語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積極性。在開展教師思政教育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觀念,堅定高校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保障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其次,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課程思政教育內涵,豐富高校教師自身思政教育資源,提高高校教師傳統文化教育水平。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師需要運用堅定地思想信念,開展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宣傳與弘揚,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思想理念,有效應對國際交流活動中存在的多元化思想潮流的沖擊與挑戰,為高校學生今后開展中泰翻譯、交流活動中奠定思想基礎,發揮高校人才應用價值,促進中泰國際交流活動的有效開展。最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發揮教師示范帶頭作用。高校教師自身言行、思想政治認知水平,對于學生而言起著十分重要的熏陶和效仿作用。高尚的師德師風,可以起到良好思想熏陶和行為示范作用。高校教師在開展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時刻維護祖國尊嚴、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教學行為,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
(二)加強泰語翻譯教學課程思政模式創新,促進教學模式創新發展
泰語翻譯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思想,需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并且注重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滲透,而不是暫時的、一時興起的強硬灌輸。加強泰語翻譯教學課程思政模式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加強課程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和引領方面的作用。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將學生思想品德、政治觀念、愛國情感、傳統文化素養等納入到泰語翻譯教學目標當中去,可以提升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性,有效保障教師教學和學習效率。以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的人名和地名翻譯教學內容為例,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加強學生對我國人名和地名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思想的關注,而不是簡單的“直譯”。其次,豐富泰語翻譯教學內容。在泰語翻譯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教育思想,需要以豐富的翻譯教學材料作為教育載體,起到全面滲透教育作用。同樣以翻譯泰語語言的人名和地名等教學內容為例,在開展翻譯教學活動時,需要加強對漢語普通話的應用,注重翻譯過程中漢語文化內涵的展現,使翻譯教學活動起到弘揚普通話、漢語文化思想的教育作用。在泰語翻譯教學中需要避免帶有貶義、侮辱性、歧視性等字詞的使用,提升翻譯工作的優雅特點。針對不同泰語翻譯內容,結合我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觀念,全面滲透思政教育思想,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強烈愛國情感,進而引導學生在今后開展翻譯工作時可以堅定思想政治觀念,以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地利益為準則。再次,深入挖掘泰語翻譯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結合泰語翻譯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是全面深入滲透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在翻譯教學活動中,需要注重中國普通話的應用,針對不同的翻譯內容、教學材料,從多方面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比如當前泰國出現的漢語學習熱潮,加強思政教育思想的滲透,可以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發揚光大。同樣以上述內容中提及的人名、地名翻譯教學內容為例,在我很多人名中包含了大量的“國強”、“仁義”、“孝義”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因此可以將其作為愛國教育、孝道思想的弘揚與宣傳素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更廣范圍的宣傳與弘揚。最后,加強泰語翻譯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實踐教育教學活動,是提升泰語翻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途徑,
也是高校培養高素質、綜合型國際人才的重要方法。比如結合不同時代的翻譯教學內容,運用不同時代精神,提高學生實踐學習能力。
(三)豐富泰語翻譯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豐富泰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方面,除了傳統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外,還可融入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豐富性、生動性。運用信息技術,通過短視頻、圖片等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更為濃厚的學習情境,提升情境教學效率。以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情感教育目標為例,可以結合從古至今不同時期,我國各民族之間團結一心,共同維護祖國統一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先進人物事跡。通過對先進事跡的翻譯,來培養學生民族團結精神。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交流的豐富性,也是豐富教學方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高校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從學生思想、認知、學情角度出發,和學生展開豐富討論和交流,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工作的認同感。
結束語
通過上述內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到,泰語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效率和質量,培養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定理想信念有十分重要性作用。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高校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的培養,加強泰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建設,豐富實踐教學方法,以保障泰語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石仁春.泰語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與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6):144-146.
[2]趙晶晶,王玥.商務英語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英語廣場,2020(18):27-29.DOI:10.16723/j.cnki.yygc.2020.18.009.
[3]周鋒,郭軍.翻譯教學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