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平 許雪梅
【摘要】從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數感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和運算的感受力,以及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捕捉一般問題中潛在的數學特征的一種素養。當前,小學生的整體數感相對欠缺,教師在教學指導中對于數感的滲透也存在一定誤區和局限。針對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數感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4-0110-03
一、數感的相關意義
學生在進行計算時,對數字的敏感程度以及理解程度,就是我們所說的數感,培養學生數感的含義就在于讓學生能夠遇到實際問題時,通過對數字的感覺能夠正確的運用數字進行實際的解決。數感的概念相對比較模糊,但是我們在實際生活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運用數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涉及到數字的事物,他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是基礎階段,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數感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對數學數字有一定的敏感程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高效的進行學習,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游刃有余,這就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意義。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是對小學生而言重要的基礎階段,處于這個年齡當中的小學生,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對周圍的事物都有很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制定出相應的學習目標,進一步加強小學生數感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擁有高效的數學思維,利用學生學習到的相關數學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
三、當前階段數感培養的分析
(一)教師不能正確理解數感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大部分教師不清楚數感的內涵所在,對于數感,只知道有這個詞沒有相關的概念,更是對數感的具體內容不太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夠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使學生的數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
(二)教師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只是簡單的完成了教材當中所蘊含的知識點教授,進而忽略了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大部分教師在結合數感培養的過程當中,不能為學生制定相關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了目標感。另外,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是沒有方向的,大多數時候教師對學生數感培養方式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沒有對這種教學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當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數感能力的情況,通常情況下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就是不能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數感培養教學目標。
(三)學生不能夠對數感進行有效理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材料以及練習題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這就導致了學生不能夠有效的解決數學問題,對自身數感能力發展不足,使學生不能夠有效掌握解題技巧。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下,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當中是存在很多聯系的,生活當中蘊含著數學,而數學學習也是取材于實際生活當中。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大部分學生對一些數學名稱以及單位的形象都是比較模糊的,在實際學習的過程當中經常出現低級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雖然對這些問題為學生提出正確的引導,但是學生依舊會繼續犯錯,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調查研究發現是因為學生缺乏了數學知識運用的經驗。
四、利用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建立數感
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建立數感。首先,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例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數數”的范圍從室內拓展到校園內,鼓勵學生數一數數學書有多少頁;班級中有多少人,其中男生有多少,女生又有多少……這樣的探索過程簡單又直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而教師也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根據數目的差異,促使學生進行對比、分類以及簡單的計算,以便于在生活背景下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對數字的感知與體會。其次,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不斷積累數感。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生活則豐富學生數感積累最重要的環境依托。
五、組織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展數感
小學數學教師在發展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應善于設計動手操作活動,促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形象地感知數學知識,并實現情感認知的發展。
例如在北師大小學一年級上冊加減法(二)“捆小棒”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引導學生準確認讀、書寫數字11-20,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設計了動手操作活動。教學步驟如下:1.結合上節課的知識,構建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去海底世界數一數有多少條魚。在學生回答出“10條”后,引入“數小棒”的環節,并組織學生動手操作。2.要求學生根據魚的數量,用小棒擺出來,學生擺出10根小棒,教師根據學生的操作結果,提問:剛才你是怎樣數小棒的?有的學生回答“一根一根數的”,有的學生回答“兩根兩根數的”,有的學生回答“5根5根數的”;針對學生不同的數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設計一種方式,能夠更加直觀地表示出“10”的概念,這時有部分學生想到了將10根捆成一捆,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肯定,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以“10”為單位數數的便捷性。3.引入計算器。教師用課件出示1捆小棒和1根小棒,并要求學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根,在學生回答“11根”后,教師則引出計算器,并利用計算器上的位數直接表示“11”,以啟發學生對位數的思考。4.運用計算器,促使學生結合之前數數的經歷表示11-20。教師結合計算器和小棒的不同,提出問題:如何才能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和小棒一樣的數呢?教師示范撥出11后,并向學生解釋十位上1個珠子所代表的含義,并引導學生總結理解“個位上的一個珠子表示1根;十位上的一個珠子表示1捆”,這種對等關系,進而打破學生對數字的直觀感受,從抽象的角度理解數的概念;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對計算器位數的理解以此撥出11-20,在這其中針對個別數要求學生說明個位和十位分別表示什么含義,當撥到20的時候,教師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進行剖析,要求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撥動珠子,并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而糾正學生在思考中的錯誤,順利突破數字、位數知識的難點。
六、重視估算教學,引導學生強化數感
教師應根據強化學生數感要求,對估算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具體來講:1.有效挖掘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估算需要。教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過程中,應善于靈活運用教材,將教材中的問題設計成利于估算的情境。2.明確估算特點,尊重估算差異。學生在學習估算的開始階段,由于對數的感知能力不強,對估算方法運用不夠靈活,估算過程比較慢,且估算數值與正確數值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耐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鼓勵幫助學生由慢到快,逐漸提高估算能力。3.加強估算訓練,培養估算習慣。良好的估算習慣是學生良好數感的重要體現,在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估算情境,為學生提供估算機會,將學生的估算過程融入到實際生活中來,以逐漸養成自覺估算的習慣,在估算中強化學生數感。
七、設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升華數感
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在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學生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才能夠有效掌握數學知識以及一些重點難點。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實際生活當中所蘊含的數學問題,對這些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為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進一步解決實際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當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當中,會對學生數感進行加強培養。例如,在學習百分比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就打折問題對學生進行數學當中的實際生活教學情境引導,當一件短袖的原價是100元,現在商鋪進行打折銷售,每一件短袖都是8.8折,請問我要買這件短袖現在要付多少元?同學們可以幫老師計算一下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能夠結合自己的數學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解析,進而得出最終的結論。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結合數學知識為學生提煉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調整與設計,促使學生參與到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來,以逐漸升華數感。
例如在乘法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結合估算內容,為學生設計如下問題:小明一家在十一長假期間到北京旅游。他們來到了一座公園。在公園售票處,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園參觀的孩子,共29人,每張門票8元,他們帶了250元錢,夠嗎?你們愿意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在情境氛圍中,教師引導學生做出如下探索:1.引導學生認真讀題,獨立思考,并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到估算過程中: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帶250元錢夠嗎?”指的是夠干什么?當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當學生回答出“用乘法,先出算29×8”后,教師趁機追問:你是如何思考的?要解決帶250元錢夠嗎?為什么要先算29×8?在追問中,教師引導學生逐漸明確估算的優勢,并要求對于“用筆算計算出精確的結果”與“運用估算算出一個大約數”之間進行選擇,啟發學生思考估算的優勢,從而進入到估算環節。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怎么知道29×8大約得多少;根據各組學生的發言情況,教師進行歸納: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所以帶250元錢夠買門票。通過學生的解讀,可以發現其在估算過程中采用湊整法,將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計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帶的錢數250元進行比較,因為240元<250元,所以帶250元夠買門票。通過這一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不僅有效鞏固了所學知識,強化了對估算方法的掌握,更體現了數感的實際應用,實現了數感的升華。
結束語
總之,數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思維能力。在小學階段數感的欠缺會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降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力。針對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構建生活情境,組織動手操作,優化估算教學,設計實際問題,以構建學生數感,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治平.以自主學習為切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55-56.
[2]羅先招.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19(1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