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花
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研究重點的一方面是探索“如何教”,另一方面是思考學生“如何學”。文章從營造積極學習氛圍、設置趣味學習活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利用數學小課題四方面,探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以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核心素養;學習方式;解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2-0046-02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教學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師生之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授受關系,而是在良好互動中相互促進、相互提升。本文主要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營造積極學習氛圍,觸動學生自主學習心理
自主學習是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與傳統的被動式學習不同,自主學習強調“樂學、善學”,即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索、實踐掌握數學知識。部分教師認為自主學習即“自習”,是將既定的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自主完成就是“自主學習”。此種觀念的誤區在于沒有深刻把握“自主”的含義。自主不僅僅是一種行為,還包括學生自由決定學習內容、制定學習流程、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教師負責組織和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和觀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的教育,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由、自發成長的沃土,使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成為學生自由學習的載體。
積極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積極、自律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和諧、高效、詩意地學習。和諧囊括了師生、生生、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采用鼓勵的方式評價學生,并以學生當前的數學水平為基礎,觀察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學習方式,才能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問題。高效并不是教師在一定時間內高密度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而是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內化,并轉化為自己的數學素養。詩意,是一種藝術化的課堂氛圍,教師需要轉變以往僵硬的課堂結構,使課堂教學過程中處處有驚喜,處處有收獲。
如在講解“長方體表面積”相關知識時,教師先出示例題:有一個長方體的餅干盒,長為22 cm,寬為18 cm,高為11 cm,如果將餅干盒包裝起來,至少需要多大的包裝紙?大部分學生選擇利用最直接的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解答該例題:(22×18+22×11+18×11)×2。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不局限于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可以從長方體展開圖、長方體性質等多個層面解決問題。此時,有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此例題的新解法:(22+18)×2×11。最后,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討論該解法是否可行:前后左右四個長方形拼接成一個長方形的長,而 11 即為長方形的寬,所以求四個長方形的面積之和可以轉化為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設計幾個問題作為引導,例題解題的思路、所需的數學知識等全部由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設置趣味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實踐學習興趣
實踐性學習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學生通過實踐能夠進行主動學習。在此種學習方式中,學生既能夠獲取高密度、高質量的數學知識,還能夠形成數學思維,獲得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目標相吻合。由于學生思維發展較慢,難以獨立完成數學實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較為嚴謹,需要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動手實踐、觀察記錄、解釋討論等一系列過程得出結論,并能夠闡釋自己的實踐結果,由于部分學生沒有使用過此種學習方式,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可將“數學實踐活動”轉變為“趣味學習活動”。以“圓錐的體積”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以舊知識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我是小小科學家”為主題,開展趣味學習活動。教師先為每個小組的學生分發一個圓柱體模型(內部中空)、兩個圓錐體模型(內部中空,其中一個圓錐體與圓柱體等底等高)、一杯水,再讓每一小組的學生自主確定實驗工作(如一名學生負責記錄,一名學生負責操作,一名學生負責總結等),讓他們自主驗證圓錐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數量關系。
在活動中,有的小組沒有選擇與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進行實驗,未驗證出圓錐體與圓柱體體積之間的數量關系。此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學習與技術的整合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數學知識結構更加直觀、立體,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種信息技術。如教師利用“雨課堂”,可優化數學課堂結構。雨課堂是一個內置在PPT內的插件,主要是將復雜的信息技術融入到PPT和微信平臺,進而實現智慧教學的過程。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將帶有慕課視頻、習題、語音等教學資源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在授課準備階段,學生利用手機掃碼進入本次課程,這時教師的手機就成為PPT播放和控制其他操作的“遙控器”。在正式授課階段,雨課堂設計了實時答題、彈幕互動、隨機點名、課堂紅包等模塊,為師生互動提供必要的條件。課后,教師將教學資料和習題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雨課堂完善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鞏固”的教學流程。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與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在“數學廣角—優化”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華羅庚的資料,如華羅庚對于泡茶、烙餅問題的研究,華羅庚的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應用等。這樣,一方面能夠以華羅庚潛心研究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獲取信息的形式。
四、巧妙利用數學小課題,改進學生作業形式
小課題研究是國外數學作業布置的主要形式,學生完成小課題研究的過程為問題生成——組建研究小組——制定活動方案——實施活動方案——匯報與交流,每一環節都需要學生自主探索,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小課題研究,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和體驗數與圖形,對于培養學生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對其進行指導。以“百分數”為例,教師可以先布置“生活中的百分數”小課題研究作業,讓學生選擇家庭住址較近的同伴組成小組,并制定活動方案(如在商場中以拍照方式或記錄方式收集百分數、分數及小數的應用實例,并通過對比探究百分數、分數及小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然后,教師開展匯報活動,各小組分享小課題研究成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知識的理解。
五、結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通過營造積極學習氛圍、設置趣味學習活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利用數學小課題等方式,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這樣,學生在良好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僅會形成自己的數學素養,而且在情感、認識、思維等諸多方面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琦.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J].數學大世界,2017(12).
[2]楊艷.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9(21).
[3]黎雄才.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轉變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