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這門學科在小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樣能夠很好地拓展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同時提高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完善。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是單純的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學習,如果學生只是簡單的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的話,這樣的學習本質上來說沒有學到精髓,學生更多的是需要理解數學學科背后所蘊含的內在知識。本文就如何養成學生的思維成長,以期能夠提供一定參考進而改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 發散性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1-0139-03
引言
在針對小學的思維發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面,主要原因是因為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較為抽象,學生只要具備了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夠正確地學習這門學科,從而對其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夠很好地提高整個課堂的效果,對于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很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一、當前數學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教育過程中也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為背景,從課程教學的角度,對于教學指引了方向。但是仍然出現一些課堂教學所體現出的新理念并不明顯,很多教師仍然只是注重發展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新課程相對應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沒有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此則導致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依然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不僅在教學方法上相對較為單一,而且教學內容也較為枯燥,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提起興趣,也就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不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和使用數學知識,雖然這在短時間內能夠讓學生取得明顯的進步,但是對于其未來的學習而言則是非常不利的。由此能夠看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如果想要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那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變這一現狀。
二、發散性思維的含義及重要性
發散性思維指的就是通以一種材料作為依據,就像是圓一樣,將圓心作為中心,以半徑作為輻射,在圓上開始不斷的輻射,因此發散性思維是更為多維的,更加立體,能夠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樹立了學生的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于思維的開發。
三、“發散性思維”培養的策略
在對小學生發散性進行培養時,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然而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采取有效方法,下文將對具體發散性思維培養策略進行探討,以便能夠取得理想的培養效果。
1.探索情境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想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融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針對本學期所需要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小競賽,讓學生之間通過比賽建立競爭的意識,幫助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開動腦筋,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可以增加一些游戲,游戲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因此借助游戲也能夠很好地幫助數學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例如學習《分數除法意義》這節課程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分蘋果的游戲作為整個課堂的導入,這樣能夠讓學生將所需要學習的抽象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情景具體結合起來,同時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能夠使每一位學生愿意參與進來,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2.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很多人認為數學都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做數學問題時,往往只能夠出現一種答案,但是一種答案并不代表是一種方法,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可以要求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就是求異思維。教師也應當充分借助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練習題以及知識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能夠更加快速的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也是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此也應當以學生作為目標設立的基礎,發展學生的求異能力。例如在學習《整數除法》這一節課程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應用題“班級組織去劃船,班級總共有49個小朋友,如果每條船能夠承載7個乘客,那么想要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夠上船的話,共需要幾條船?”面對這樣一道問題時,大部分的學生都列出49÷7=7(條)這個算式,這樣的列式是十分正確的,因此教師也應當表揚學生能夠及時找到答案;但同時這道題在解決的過程中,也可以其他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學生在面對這樣問題時,也會出現其他的思考方式,列式:49÷6=8……1(人),雖然說這樣的寫法并不符合正常的除法教學,但是學生會認為:為了能夠保證整個船是安全的,因此在劃船的過程中是要求六個人坐一條船,每一條船上要匹配一個劃船的船夫。教師在面對這樣問題的過程中,也應當對這個學生所出現的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提高在做題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書寫創新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
3.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跟隨著教師的思路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是整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個一線教師都需要著重注意的,以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教學時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內容,特別是一些猜想、探究的環節,通過這些環節的融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數學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也必須要結合一些事情進行設計,找到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這樣便能夠很好地促進思維的成長。在創設學習環境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競爭環境,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競賽題,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比賽,通過構建一個競爭環境能夠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其自身在思維上的積極性,還能夠鍛煉與培養其自身發散性思維;(2)游戲環境,當對“分數除法的意義”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設置一個分蘋果的游戲用于課堂導入,能夠讓學生將注意力快速集中在課堂上,還能夠讓學生對于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4.引導學生在啟發式教學中發散思維。小學生是快速成長的時期,只有這樣不斷的探索才能夠幫助學生,使其發散性思維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學生依據教師的啟發創新新的思維,也是較為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也應當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一題多解的奧秘,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創造性的解決面對的難題,從而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大膽創新地解決問題。
同時也能夠根據數學問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很好地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同時又能夠學習到問題背后所蘊含出來的知識,使學生真正朝著一個數學目標前進。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地融入一題多解的思想,也能夠使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而并非是傳統教學過程中那種死氣沉沉的樣子,同時學生在進行探索一題多解的過程中,也很好地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聯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5.借助開放性習題培養發散思維。就某種角度而言,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以動態性、開放性課堂為基礎,在課堂上對習題進行講解時,應當盡量將所具有的開放性與創新性充分展現出來。所以,對于教師而言應當靈活應用開放性習題,以便對學生思維進行培養,從而逐漸形成發散性思維。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應用練習題,以便完成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訓練,同時還需要為學生搭建一個開放的思考與解題平臺,讓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束縛,能夠充分發揮出其自身的想象力,完成對練習題的解答。
例如,當小明在寫作業時將墨水打翻,將一部分練習題的題目覆蓋住,只留下如下題干“鉛筆單價為2元/支,筆記本單價為10元/本……”要求學生將這一題目補充完整,最后再將習題解答出來。該習題本身擁有較大的開放性,題目中已經給出了部分條件,學生只需要根據部分條件補充問題即可,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學生開放思維進行培養。當學生在面對題目中僅有的條件,學生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不同學生所設置的問題也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將問題設為“30元錢買鉛筆和本的方案共多少種?”而有的學生則將問題設置為“買5支筆與3本筆記共同花費多少錢?”通過這種開放性習題能夠激發學生在探究學習上的興趣,也能夠使其思維得到拓展,能夠輕松應對各種本質相同的問題。
6.利用想象力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象力是其優勢所在,也是形成創造力非常重要的源泉。對于實際教學工作來說,教師應當與教材中的內容構建起練習,使得學生能夠在原本的問題基礎上實現在各個方面上所具有的聯系,以便能夠引發學生進行聯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目的。
例如,當對“梯形”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各種問題用于培養發散思維的,如“如果當某一底為0時,梯形將變成何種形狀”等等,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完成對其他圖形的聯想,這對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梯形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經過不斷訓練以后,能夠使得學生在思維上變得更加流暢,能夠實現舉一反三,在面對各種同等類型的問題時也能夠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發散性思維進行培養時,應當有效利用小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依靠其自身的想象力,促進發散思維不斷形成與成熟,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認識到學生對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喜愛的重要性,協助學生樹立學習的意識,其次也應當訓練學生的求異的思考方式,并非只是在面對一個問題時,只有一種考慮方式,可以使學生提出質疑,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也應當注重對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從其他的角度面對數學難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的成長才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也需要在小學教學中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堅持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淑紅.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張三梅.學生發散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J].科技風,2019(18):54.
作者簡介:
張修祖(1973.10-),男,漢族,1992年7月畢業于甘肅禮縣師范學校,中師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