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情技術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咨詢技術。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恰當地運用共情技術,能夠使學生獲得理解與支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可以使用情感理解策略、發現優點策略以及給予支持策略,使共情技術更好地發揮效果。
【關鍵詞】共情;心理健康教育課;課堂效果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6-0040-02
【作者簡介】劉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131)教師,二級教師。
一、共情概述
1.共情的含義。
共情指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敏銳、準確地領會與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思想和內心情感,再把這種領會與理解反饋給對方的過程。共情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個認知兼情感的過程,出現在包括家庭和學校的許多環境下。
2.教師共情的含義。
教師共情指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對學生表達關心的一種能力,這個過程包含教師對學生情感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通常被定義為替他人分擔悲傷、痛苦等情感,而共情同時兼有認知和情感兩個元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想法和觀點,還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感受與情感需求,這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產生利他性反應。
二、共情技術的運用策略
1.情感理解策略。
情感理解策略指教師能夠理解并反饋學生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中透露出的感情與感受,從而引導他們注意和探索自己的感受及情緒情感,并且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師理解與接納的。
例如,一位學生傷心地說道:“自從有了弟弟,爸爸媽媽都不關心我了。我們在一起玩,只要弟弟一哭,他們就認為是我的錯。”此時,教師若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并反饋給他,這本身就是一種治愈。教師可以這樣回應:“你應該很傷心和孤獨吧,我能夠理解你的感受。原本父母對你的愛,現在不得不分給弟弟,有時候還會因為弟弟讓你受委屈。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有時真的讓人很難過、很委屈。”
2.發現優點策略。
發現優點策略是對對方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從而使對方擁有更客觀的自我認知、正向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課堂上,很多時候學生表達的情況確實很糟糕,教師應從中發現正向、積極的一面,或者發掘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潛質。班級里一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說道:“有一次,我考試沒考好,父親對我說:‘就考這么點分,你怎么這么沒用!”教師可以這樣回應:“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你肯定很傷心,面對父親的批評和指責,你是怎樣成功走出負性情緒的呢?”“我哭了一會兒,發泄一下就好多了。”對于學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找到自身的資源,讓他更多地肯定自己,提高心理韌性。當然,教師在課后也需要主動與家長溝通,促使家長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式。
3.給予支持策略。
給予支持策略就是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在班級中尋找其他有類似經歷的學生,或者讓其他學生給予該同學一些鼓勵、建議等。焦點解決短期療法中有一項技術叫作一般化技術,很多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都會自認為這些事情只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化技術就是讓個體意識到這件事情不只發生在自己身上,這些遭遇具有普遍性,從而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例如,當一位學生遇到一件他認為很難的事情時,教師可以在心理課堂中詢問:“我們班有沒有和他有類似困擾的同學?”每當這時,很多學生都會舉手發言,傾訴自己的困擾,有的甚至比該學生的經歷更糟糕。當聽到其他同學也有類似的經歷時,該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有所減輕。
而當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流露出自卑、難過等負性情緒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堂中學生的力量給予他支持,這也是一種共情。當一位女生怯怯地站起來說“我沒有任何優點”時,可以引導其他學生:“這位同學說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可能她只關注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忽略了自己的優點。你們想對她說什么?大家能不能幫她找一找優點?”“她的聲音很好聽”“她的性格很溫柔”“她的字寫得很好看”,這些溫暖的話語對于這位女生來說是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使用共情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1.共情的表達要適度。
在課堂上,教師表達共情要適時適度,不能喧賓奪主,不能隨意打斷學生的表述,應該把表述的主要時間留給學生,不宜作過多的深度分析。在進行共情時,如果覺察到學生想要表達,教師就應該停下來,因為在那一刻,表達對于他來說更重要。過多的深入分析會把課堂變得過于個人化,有的學生可能不感興趣,導致走神或者擾亂課堂秩序,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2.教師要合理把握自己的角色。
對于共情,教師要做到“進得去,出得來,出入自如,恰到好處”。我們討論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共情技術的運用,它與心理咨詢是有差別的。一方面,課堂上教師是主導者,面對的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與一個學生共情時,不要忽視其他學生,要兼顧全體;另一方面,如果教師過于情感卷入,可能是教師自己需要提升,可以課后自己尋求督導。作為教師,需要做好自我覺察,并不斷成長和完善自身。
3.表達共情要多使用試探性語句。
教師在表達共情時應盡量使用試探性語句,如“大概”“可能”“或許”等詞語,以及“你是不是覺得……”“那你應該會感到……”“你好像……”等句式。因為我們在共情時并不一定每次都能準確表達,若過于肯定地反饋對方的感受,一旦出現偏差,學生會感受到不被理解,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