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要】通過英語學習,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并對各國文化形成正確認知,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有修養、懂禮節、有責任心的人。在認知他國文化的同時,學生要對本民族、本國家充滿信心,認同本土文化,并成為本國文化的推介者。英語課本中的文化內容,有助于學生實現交流互鑒、思辨文化內容、提高文化意識的價值訴求。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促進他們對本土優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化感知;文化比較;文化理解;文化融合
英語教學專家王薔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而文化意識就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國家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通過英語學習,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并對各國文化形成正確認知,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有修養、懂禮節、有責任心的人。在認知他國文化的同時,學生要對本民族、本國家充滿信心,認同本土文化,并成為本國文化的推介者。英語課本中的文化內容,有助于學生實現交流互鑒、思辨文化內容、提高文化意識的價值訴求。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促進他們對本土優秀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挖掘和運用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每一位英語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尓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的存在。”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播,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PEP小學英語教材的文本內容注重主題性、交際性、趣味性,重視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并把中外國家的節日文化、風景名勝、風俗習慣等文化內容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在學習中能自然而然地對中外文化進行感知、理解以及對比,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學習語言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質,并使他們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英語學科學習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并將優秀文化進一步內化為個人的意識和品行。這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挖教材文本內容,提升文化感知意識
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們發現有關文化意識的內容比比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除了要讓學生理解教科書里的知識,還要引導他們利用文本提供的豐富文化資源,挖掘在文本背后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可以根據各個單元的課文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文化信息,討論文章中所蘊含的內涵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有意識地促進學生的文化認知,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汲取外國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PEP五年級下冊U6的Read and Write的課文The World Robot Exhibition中,課文借參觀世界機器人展的話題,分別呈現了加拿大、日本、西班牙以及中國的特色文化元素。筆者首先讓學生在閱讀、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找出以上幾個國家的特色文化元素:加拿大的楓葉、日本的壽司、西班牙的音樂、中國的功夫。然后讓他們結合課前的預習(對四個國家的資料搜集),以小組交流的形式,交流一下他們對這幾個國家的認知程度,并討論為什么課文會選用這幾項東西作為這幾個國家文化元素的代表。學生交流的熱情非常高漲,對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也基本能回答出來。為了加深學生對于這幾個國家文化的了解,筆者準備了有關這幾個國家代表文化介紹的PPT,學生的興致都非常高。特別是講到中國功夫的代表人物——李小龍在國際的影響力時,學生都非常興奮,民族自豪感表露無遺,學生都紛紛表示要像李小龍一樣,要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二、創設語言學習環境,形成文化比較意識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語境的創設,盡量使學生能在比較真實的情景中接觸語言、運用語言,文化意識的滲透也一樣。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會利用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相對真實的環境,對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從而達到認知、理解不同文化的目的。
在教PEP五年級下冊U4B.Let's Talk有關生日主題的對話時,除了創設生日的場景外,筆者還利用視頻對比,引導學生觀察中西方慶祝生日的共同點及不同之處。學生通過生動的視頻引導,紛紛發言講出自己生日,除了吃生日蛋糕,還會吃媽媽煮的紅雞蛋、“長壽”面,除了會收到生日禮物外,還會收到生日紅包等等,氣氛非常熱烈。筆者借著學生的興致,進一步點出:其實吃面條和紅雞蛋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寓意著生日的人以后的生活紅紅火火、益壽延年。現在加入了面對生日蛋糕上的蠟燭許愿、吹蠟燭、吃生日蛋糕等,其實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許,生日禮物、生日紅包也是一樣的緣由。學生聽完講解,都異口同聲地發出:“原來這樣!”的感嘆,臉上表現出一種恍然大悟的表情。
在認識中西方文化異同的同時,了解不同國度的法規等的異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課外知識也并不十分豐富,在英語學習中適時地向他們滲透不同國家在某些規則上的異同,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更可以豐富他們的課文知識。例如,在教授PEP六年級上冊U1有關交通工具與交通規則的內容時,學生通過學習,懂得了交通燈的規則在每個國家的要求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對于在美國騎自行車必須戴頭盔的規則卻覺得比較新鮮。在A.Let's Talk部分,認識交通圖標的內容中,很多學生對于“You must look right before you cross the road. You can see this on the road in Hong Kong.”的圖標及表述表示不解。學生的提問已在筆者的意料之中,因為香港遵循的是英國的交通規則,而我們日常要遵守的交通規則是中國的法規。于是,筆者就把課前搜集的了一個有關香港交通規則說明的視頻,在學生提出疑問后播出。視頻中簡潔明了地介紹了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大部分的法律法規都受英國的影響較大,其中包括交通規則,人與車輛均靠左行走、汽車駕駛座位的設置等情況。正因為這些約定俗成的交通規則,人們在過馬上時才會先“Look right.”。視頻后,筆者進一步介紹了分別與中、英兩國相同交通規則的其他國家,使學生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同時也引導他們一定要懂得無論到哪里,我們都要先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及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法律與習俗,做一個高素質的國際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