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蓮 張長錄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重要任務,還肩負著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探究作者生平,豐富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更多深層次的傳統文化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核心素養;文化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4-0064-02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和發掘對于我國成為世界文化強國也有極為重大的意義。高中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所以更應該了解和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可以溶于血液,內化于心,從而提升文化自信。高中生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十分重要。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問題、意義和策略進行探討。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問題
(1)傳播途徑被阻斷。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為了應付高考,運用模式化教學給學生灌輸應試技巧,使教材中所含的文化內容基本形同虛設,僅僅被拿來當作應試工具,導致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被阻斷。
(2)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學生對網絡文化以及新媒體有很大的興趣,甚至有一些學生過度追捧外來文化。這種積極接受新鮮事物的精神是沒錯的,但是這種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必須要在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不能本末倒置。
(3)缺乏文化保護意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將人文性和工具性融為一體的學科。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灌輸基礎知識與解題方法,導致學生只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并未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語文價值的缺失導致學生無法樹立文化保護意識,使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嚴重沖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不僅蘊含著祖先的智慧,而且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編入高中教材的傳統文化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優秀之作,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值。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正確理解我國傳統文化。而只有深入了解它,才能使傳統文化的精華被傳承下來。
(2)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我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精髓,如尊敬師長、孝敬父母、愛國敬業等優秀品德,都是歷史發展給我們留下的瑰寶。文化可以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并產生一定的約束力,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高中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先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文質兼美,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應對每篇文章中的傳統文化因子進行深入挖掘,把授課的重心放在傳統文化觀念的滲透上。為了使學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找尋更深層次的文章思想及民族精神。例如,在教學韓愈的《師說》時,教師可以先從文章中的問題入手,使學生可以明確文章中所提倡的從師求學原則,再帶著學生領會中華傳統文化中重道尊師的優良傳統。又如,在教學司馬遷的《鴻門宴》時,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些和其中人物相關的歷史,使學生可以對文章的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并體會民族精神和審美情感在文章中的實際體現。再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滲透一些有關岳陽樓的信息,如岳陽樓所處位置、建設時間和歷史背景,通過這些信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面,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需要注意的是,在挖掘教材內容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況,最終實現把學生喜好與傳統文化及教材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2)探究作者生平。孟子的“知人論世”觀念中的“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個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作意圖,“論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該作品時所處的社會狀況。學生如果只對文章中的思想和內容進行分析,而不深入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章創作背景,是無法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這是因為所有的文章創作都和作者自身的經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才能夠從作者獨特的思想中感受到文學作品滲透的傳統文化內容。例如,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教師可以在正式講課之前給學生普及一些李清照的生平知識,使學生了解李清照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情感變化。李清照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于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創作熱情,此時其作品相對比較傾向對女詞人的生活表現和情感狀況的反映。金兵入侵時,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這個時期的作品就反映了身世之苦、故國之思。在了解了這個基本特點之后,學生再對李清照的詞進行分析,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探究表達的情感。又如,在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除了進行文章體裁等方面的教學,教師還可以重點介紹事情發生的歷史背景以及魯迅本人的經歷和思想變化,如魯迅是如何棄醫從文的、他這樣做的主要原因等,使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從而銘記歷史,激發愛國情懷。這種直接對作者經歷進行剖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更為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給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
(3)豐富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并非易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創新教學方式,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各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展現出來,改善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利用多重感官理解傳統文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這不但能培養學生資料檢索的能力,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組織文學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實現寓教于樂,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組建社團,如詩詞社、文學社、辯論社和漢服社等,形成文明的校園風貌,使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思辨能力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要了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深入挖掘和運用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在教學中采取積極的措施滲透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趙立娟.彰顯文化魅力——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17(08).
[2]鄭麗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0(02).
[3]王兆瑞.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分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