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煥改
摘 要:相較于其他科目,語文這一學科在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講解,使學生掌握相關內容,并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文章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法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5-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61
一、全面進行漢字講解,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漢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最主要的內容,而且也是小學生學習的重難點。現如今,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評價方面,識字認字能力是具有關鍵性影響的指標。為了使學生更高效地實現對漢字的理解與積累,教師在教學時需將漢字在形、音、義等方面的特征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相融合,幫助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并提高理解的深度。同時,在豐富的漢字學習資源的引導下,學生對漢字學習會產生更大的興趣,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知識的拓展[1]。
對低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漢字講解時,教師可以以“日”“月”“火”“羊”等較為簡單而且具有較明顯的造字意圖的文字為切入點,讓學生能夠對這些具有較強表義性的漢字的發展過程以及結構特征有所了解。而對于那些處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在進行漢字的講解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例如,“社”字由“礻”和“土”構成,其中的“礻”表示祭祀這一含義,而“土”則象征著土地神,將二者進行結合就寄托著希望神靈能夠守護土地這一美好祝愿。由此,還可以對“社稷”二字展開更加深入的講解,這一詞語表面上指的是谷神和土神,將其與我國“以農立國”的理念相結合,“社稷”就成為我國古代農民最重要的崇拜物,而為了祈求來年的五谷豐登,每年國家的統治者都要在特定的地方祭拜“社稷”,因此“社稷”一詞就逐漸演變成國家的代稱。通過這樣的漢字學習過程,學生可以領略到漢字的魅力,進而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二、靈活開展書法教學,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國的漢字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從最開始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到現在常見的隸書、楷書、草書等今文字,漢字的變遷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而學生只有對文字的含義以及書寫進行掌握,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知識的學習。此外,漢字作為人類發展至今最為古老的語言之一,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特性、風格以及氣派,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外在體現。在對漢字進行學習時,學生不僅可以在識字的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而且在練字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書法來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的魅力,進而促進其道德品質與藝術修養的提高[2]。當學生在對柳體進行練習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書法作品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欣賞,并引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對漢字進行仔細的觀察與分析。在柳體中,由于運用的方筆往往較多,所以其筆法較為銳利,并具有字體骨感這一特點。而教師在對柳體書法的特點進行講解時,還可以將其與柳公權誠懸筆諫這一故事相結合,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在感受漢字魅力以及柳體的挺拔瘦勁外,對書法家的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等人格魅力進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對我國漢字的獨特魅力進行領悟,并在書法家優秀品質的影響下實現道德品質的提高。而當學生對顏體進行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將柳體和顏體進行比較,在對比中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出顏體有著橫輕豎重、筆力渾厚、結構寬博、氣勢宏偉等特點。學生通過對比進行學習,并對多種字體的特點展開研究探討,勢必會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以及理解,規范自己的書寫,逐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親身體驗節日習俗,汲取傳統文化營養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并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比如元宵節、春節以及重陽節等具有豐富的、獨特的民族精神的傳統節日,在歲月的沉淀中成為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傳統節日根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之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民族情感以及哲學成分,并具有觸動人心的魅力。學生通過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體驗,能夠親身感受我國歷史文化的沉淀及中華民族的底蘊,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其對傳統節日產生認同感,這樣傳統節日就可以為學生的成長產生助推力。現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雖然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但是傳統節日仍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并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方面的作用[3]。例如,在對小學語文部編版的“中華傳統節日”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元宵節的節日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對節日的習俗以及文化進行體驗,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對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吃湯圓、猜燈謎、做花燈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可以對節日習俗產生更加直觀的認知,并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四、深刻挖掘教材資源,體會傳統文化魅力
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語文教材作為小學生最經常使用的學習資料,教師要對其所蘊含的教學資源進行不斷的挖掘,并對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分析和整理,進而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學生逐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例如,在對小學語文部編版的《梅蘭芳續須》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對故事的背景、人物以及結果等內容進行理解外,還應該要重視對梅蘭芳先生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的講解。此外,還可以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民族精神的激發,進而促使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五、通過詩詞吟誦教學,接受傳統文化熏陶
古詩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由于其是古人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所以其中往往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情感等。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古詩詞教學,在部編版的全套12本教材中共包括了124篇古詩詞經典作品,而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在進行教材編寫時,對學生詩歌誦讀的重要性也予以強調,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進行吟誦,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對詩詞的內涵以及情感進行領悟,并在美妙的韻律中對詩歌語言的魅力進行體會,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4]。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詩詞的學習時,不能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記憶,因為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對古詩詞以及傳統文化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對學生古詩詞學習積極性的激發,也就無法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所以,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體會詩詞之美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例如,在對小學語文部編版的《示兒》這一首古詩進行教學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在誦讀時對其中的“悲”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要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山河破碎的悲憤和痛苦之情,如此,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情感的代入深刻感受到詩人濃烈的愛國之情,使得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可以得到有效地激發。
六、開展文化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陣地,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學思路進行不斷的革新,并將文化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中實現對傳統文化魅力的體會。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對優秀的經典作品進行閱讀,拓展其視野。在學生的課外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行分享,并且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思維的碰撞更全面地對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進行認知。其次,要引導學生多參加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節目,這樣,就可以實現在觀看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知識文化內容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組織學生參與傳統知識問答、燈謎大會、詩歌朗誦比賽、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競爭意識的影響下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對傳統文化內容產生興趣,進而能夠自覺地實現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繼承和發揚。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并使學生的文化自信得到提高。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并且還要對教學的形式以及教學的內容進行不斷的探索,以此來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曾翔.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考試周刊,2020(89):25.
[2]陳百武.傳承視角下小學語文民間故事教學的情感建構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85):21.
[3]李澤民,王超.讓立德樹人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基于“立德樹人”看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學研究,2020(10):70.
[4]陳燕,徐華軍.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化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10):31.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