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認知負荷理論,論述中職數學問題鏈的設計策略,提出教師應借助認知負荷理論,在教學中適時引入問題鏈教學方法,借助問題展開對應設計,組織問題鏈進行相關啟動,為學生規劃清晰的學習路線,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展開思考和學習,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科核心,在主動思考和多重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
【關鍵詞】中職數學 認知負荷 問題鏈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76-02
所謂的認知負荷理論,是指特定任務下實施加于個體認知系統的心理活動的總和。這個理論的構建基礎來自心理學,認知負荷可以分為內部認知負荷、外部認知負荷、關聯認知負荷三類。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力基礎展開深入調查及分析,但由于中職學生學力基礎普遍較低,教師在具體施教過程中,需要借助更多理論和方法體系的支持,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學習啟發。將問題鏈與認知負荷理論相結合,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設計。中職學生的數學思維起點較低,教師借助帶有梯度性的問題啟動其思維,讓學生借助學科思維展開深入學習,從而逐漸建立數學認知。
一、引入性問題鏈設計,啟動學生學科思維
認知負荷對數學學科學習有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借助問題的投放和組織,深度發掘學生的內部認知資源,減少外部認知負荷,增加關聯認知負荷,讓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索,從而在問題鏈的解讀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許多中職學生數學基礎不夠扎實,教師在設計引入性問題鏈時,要針對學生的基礎水平展開設計,推出一些有梯度性的問題,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節,在深入思考和廣泛討論中建立學科認知。
如教學《集合之間的關系》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集合這個概念,自然會顯得有些拘謹,教師在設計引導性問題時,要注重其啟迪性,降低學生內部認知負荷壓力。如講述集合的包含和相等關系時,教師設計了具體的案例性問題,給予學生清晰的思考路線。如:“如果有A和B兩個集合,A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包含在B集合之中,這兩個集合構成什么樣的關系呢?”“什么叫子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嗎?”“如果A和B兩個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相同,這兩個集合是什么關系?”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思考,結合討論情況進行梳理,很快就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解答情況進行評價,使學生學習漸入佳境。
教師在導學階段推出一些具有啟迪性的問題,能給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機會。從問題設計情況能夠看出,問題難度系數不高,學生能夠順利進入思考環節,并在討論中建立學習共識。學生學科認知基礎大多比較薄弱,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對應設計。學生學力基礎存在差異性,教師在進行問題鏈投放時要注意這一問題并做好預設,以讓更多學生展開主動思考。
二、診斷性問題鏈設計,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呈現差異性,教師在進行學情調查的基礎上,還要對教情有準確判斷,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或者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展開問題組織,讓學生在反思性學習之后形成完整的學科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教師在設計投放問題鏈時,要對學生接受能力做出準確判斷,以提升問題的調度性,讓學生啟動學科思維。如教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不等式性質語言描述時,設計了一些診斷性問題:不等式具有傳遞性,如何傳遞呢?可以考慮等量代換法則應用。不等式具有加法性質,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不等式還具有乘法性質,你能夠列舉出實例進行解讀嗎?學生開始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借助一些案例做具體推演,課堂學習進入研究階段。因為問題難度系數不高,學生借助舊知展開推導不存在任何問題,自然能順利完成對問題的解讀。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解讀思考情況,及時進行點撥和矯正。
問題鏈設計切合度較高,給學生帶來了許多啟示,避免出現思考偏差。不等式的幾個性質表述采用不同方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角度,這對豐富學生的認知有一定幫助。學生對學科概念進行解讀時,不能死記硬背,要借助案例進行推演,這樣才能提升學習品質。
三、探究性問題鏈設計,強化學生操作體驗
學生學科認知成長具有一定規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訴求,還要提升問題設計的契合性,讓學生對一些探索性任務展開深入研究,借助內部認知負荷、關聯認知負荷展開主動性學習,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建立學科能力。數學操作、數學實驗、數學調查等,都帶有探索意味,教師借助問題鏈為學生規劃清晰的思考路線,能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成長學科能力。中職數學包含眾多探索內容和任務,教師借助問題鏈讓學生展開對應學習思考,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
教師推出探索性問題鏈,要注意逐步呈現,降低學生內部認知負荷,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信心,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激勵。如教學《一元二次不等式》時,教師設計的問題鏈有:方程、不等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和聯系?不等式、函數圖象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解讀?……學生面對這些問題,能夠調動內部認知展開思考和討論,學習氣氛逐漸形成。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對學生的探索情況進行觀察,并不時進行點撥和指導,推出一些典型例題,讓學生進行對應解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在具體操作和思考中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借助集體力量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確保探究任務的順利推進。經過一番努力,學生大多能夠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設計探索性問題鏈,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為問題帶有一定梯度性,學生接受起來沒有太大難度。特別是教師的跟進指導,大大降低了學生內部認知負荷壓力,提升了關聯認知負荷頻度,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建立了學科認知基礎。學生在主動探索過程中形成的感知體驗更為深刻。
四、總結性問題鏈設計,梳理學生認知構建
在進行學習小結設計時,教師不僅要進行梳理和歸結,還要借助問題鏈進行設計,以便對學生的認知負荷形成沖擊,讓學生主動啟動內部認知思維,調動關聯認知思維,在共同參與互動中形成認知關系,建立系統性學習認知和體驗。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小結環節設置問題鏈,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展開主動回顧思考,在認知關聯梳理過程中形成系統學科認知基礎。
教師借助問題鏈進行歸類和調度,要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唯有形成行動互動共振,才能建立心理共鳴,讓學生順利進入認知構建環節。如教學《平面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平面的定義,以及用符號表示點、線、面之間關系的內容,然后對平面的基本性質和推論進行梳理,借助應用定理和推理,解讀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設計一組問題進行歸結:圖形結合時,需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符號,點、線、面屬于平面幾何的基本概念,你能夠運用相關符號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嗎?如果讓你運用斜二測畫法畫出一些立體圖形,你能夠抓住操作要領嗎?這里有一些直觀圖,你能夠做出準確判斷嗎?
教師在課堂小結環節推出問題鏈,其用意很明確,就是要讓學生進行歸結思考,對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做關聯處理,借助斜二測畫法進行實踐操作。這個小結不僅降低了學生內部認知負荷,還推出了一些訓練任務,讓學生借助斜二測畫法進行具體操作,促進關聯認知的應用,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內化學科認知。
五、遷移性問題鏈設計,形成學生核心素養
數學知識呈現系統性,知識之間存在關聯性,在設計訓練任務時,教師要借助問題鏈展開設計,讓學生從多重角度展開思考,在遷移性訓練中完成認知體系構建。根據認知負荷變式效應,教師適時推出一些遷移性問題,能夠讓學生進行認知識別,根據不同情境展開對應探索,促進知識圖式的構建,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建立新的學習認知體系。問題鏈與遷移訓練相結合,其適用性更高,助學效果更強。
教師設計訓練任務時,既要考慮的學生學力基礎,還要進行創新思考,推出一些操作性較強的訓練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建立遷移性能力。訓練任務不一定要追求難度,但一定要體現關聯性,以激發學生的關聯認知負荷思維。如教學《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時,教師先進行示范操作,讓學生了解兩條相交直線垂直和兩條異面直線垂直的位置關系,然后利用折紙的形式,引導學生認知直線與平面垂直。在進行訓練設計時,教師投放問題鏈性訓練任務:學校操場中旗桿與地面垂直嗎?如果只給你一個卷尺,你能夠推斷出旗桿是否與地面垂直嗎?操場邊電線桿與地面是垂直的,如果將旗桿和電線桿都看成是直線,這兩條直線是平行的嗎?這個案例可以啟發你得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嗎?
教師在設計遷移訓練時推出問題鏈,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機會。從教師問題鏈設計情況能夠看出,教師切準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夠成功激發學生的認知思維。這些問題鏈任務屬于操作性任務,讓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會更為深刻。
教師在中職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認知負荷理論,并借助問題鏈設計展開教程,能夠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規劃。學生學力基礎較差,教師對問題鏈進行優化設計,提升問題的觀照性和覆蓋面,能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科深度思考環節,在實踐探索中建立學科認知能力。學生的學習認知存在局限性,教師要做好調解設計,降低外部認知負荷,提升關聯認知負荷,以促使學生在問題鏈的探索中建立系統學習認知。
【參考文獻】
[1]項守菊.認知負荷視角下中職數學“問題鏈”的設計[J].現代職業教育,2021(37).
[2]吳曉峰.新課標下中職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教導刊,2021(2).
[3]蘇美婷,陳偉琪.認知負荷視角下中職數學“問題鏈”的設計[J].中學數學,2020(1).
【作者簡介】農麗蓉(1983— ),女,壯族,廣西寧明人,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職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