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全面地把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引入課堂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可以在教師合理的指導下完成拓展與提高,更好地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升課堂的效率以及質量。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的意識和法治的思想,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將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思想政治境界。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融合
一、 引言
在中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十分重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需要改變以前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引入中華傳統美德去完成教學任務,這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在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教師應該積極地進行創新以及完善,在具體課堂中讓學生能夠成長以及發展,培養學生美好品德。
二、 傳統美德教育的含義
傳統美德教育是目前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特別重要的構成部分以及核心內容。傳統美德教育經過為學生講述我國傳統精神品質中道德素質的系統含義,進一步讓學生完全掌握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品質而且深入學習,通過這種形式不斷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及法治觀念。中華民族從古代以來就是十分注重道德遵守法紀的民族,比如,我國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就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才可以讓人們“有恥且格”的說法,可以看出,美德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也能讓學生受到法治教育。
傳統美德即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中心內容,有體系和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活動。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一直是根據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和靈魂展開的,是傳承、發揚以及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渠道,還是中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座有意義的豐碑。中華民族的傳統的道德精神和民族精神底蘊一起建立變成如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指導方向。所以,在如今的初中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完全地引入與貫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一步為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
三、 傳統美德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律意識
如今中國初中時期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對于自己的行為意識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很容易在平時的生活中出現道德行為的偏差,還有的會碰到法律底線。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全面引入傳統美德有關的知識是教育的必然趨勢。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不斷將含有優秀民族精神文化的傳統故事、名人名言對學生完成指導以及教育,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與認識到德育教育的精神含義,讓學生感受到美德帶來的力量。把傳統美德精神內容傳授給學生,能夠讓學生構建完整的思想道德理念,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讓學生具有道德體驗,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行為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約束力。
(二)能夠讓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基礎以及前提即需要學生構建完善的人格。健康和完善的人格的打造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積極的法治意識、遠大的思想情懷。現階段,中國初中時期的學生都將自我作為中心,極度的個人情懷十分嚴重,不能及時道德約束自身的行為和想法。所以,怎樣讓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指導學生構建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精神,這是目前每所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個任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含著中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智慧,這對幫助學生打造完善的人格與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傳統美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徹,能夠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以及學習的時候形成遵守法律、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各種事情的美好品質,成為對社會主義有貢獻的人。
四、 傳統美德選擇的原則
(一)傳統美德的選擇一定要具備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
把中華傳統美德完全引入以及貫徹在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選取傳統美德的過程中還應該完成嚴格的辨別。保證其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這還是專業性教學的必然需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讓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積極性。就中華民族而言,我國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博大精深,自身就具備濃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合理地運用傳統文化,就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形成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對正處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是十分貴重的精神食糧。人們在大部分國外的文學著作中,都能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和影響,看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所以,教師應該把傳統文化不斷引入教學內容中,使得學生完全學習與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精神內涵。
(二)傳統美德一定要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和引入,一定要滿足生活核心價值觀這個思想,做到這些才可以將傳統美德和如今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好地結合,才可以讓學生在傳統美德掌握中逐漸深刻學習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意義,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人格,讓學生可以優化自身的發展,能夠培養出逐漸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現代化人才,讓學生對自己的民族產生責任感以及認同感。比如,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以及繼承中得到弘揚,逐漸適合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體思想以及精神含義。所以,教師在選取傳統美德的過程中,需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思想內涵,而針對滯后的思想應該及時地辨別以及提出。
(三)傳統美德的選擇一定要符合課本內容
教師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提取傳統美德內容的過程中,應該全面思考與結合課本內容的具體教學需要與教學目標,讓傳統美德的實際精神和課本內容相符合,才可以達到具體的教學目的。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中,要完全符合課本內容,不斷符合課程目標,才可以讓學生十分清楚地掌握與認識到自身的學習任務,不斷提升學生科目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知識的存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