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姿
【摘 要】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也是小學生的啟蒙階段,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階段。其中,數學作為一門主要課程,因抽象性、邏輯性較強,難以被小學生完全理解與掌握,需要教師著重培養其數感,為今后的數學教育奠定基礎。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有關教育工作提供寶貴參考。
【關鍵詞】 小學生? 數感? 培養策略
數學本身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對于思想發育還不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其抽象的概念性知識通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且大部分數學教師更加重視理論講授,輕視感知能力培養,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對現階段數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進行詳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學生數感的主要特點
數感主要是指小學生對數學關系、運算、數量等的感知能力,同時也是現階段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科時必須要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然而,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意識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數感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為小學數學學習帶來很多阻礙。目前,小學生數感主要是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無法完全理解“數”。雖然,小學生在數字表示方面已經具備較高的能力的,但是對于數本身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學生無法較好地完成有關知識內容。第二,小學生在數量關系理解方面存在不足。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數學學習難度也會有所增長,學習到的數量表示也更為復雜,導致學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在數量關系比較方面容易出現一些問題。第三,數學運算方面存在不足。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重視運算公式與運算結果,輕視計算過程的情況,沒有將小學生在運算中間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不僅無法培養學生較好的數感,還會給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帶來阻礙。
二、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
數感有助于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加以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數感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具象思想建立起來的,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完全理解。這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利用小學生的特點,將生活中存在的,與數學相關聯的元素融入課上,使得小學生可以在自我認知的同時,深化數學知識理解。因此,數學教師在“數的認識”教學中,必須要利用教材中所講授的部分內容,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并引導學生將生活素材用數學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例如,教師在為小學生介紹“1~10”以內的數字時,除了要引導學生認識數,還可以讓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出自己認知中數字的對應表現形式、數量等價內容予,也可以借助數學學具卡幫助學生強化認知。再比如,在課上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數一數班級內的桌子、椅子,借助實際活動與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來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數字。
(二)為小學生學習提供針對性指導
為了在新課改時代背景下更好地培養小學生數感,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僅要求學生在知識層面有所理解,更為主要的是還要學會如何動手,如何運算,并清楚地掌握數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完成有關課程學習。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切蛋糕比賽、剪紙片等等方式,讓學生對數能夠產生更為正確的理解,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較好的數感,增強自身體驗。再比如,教師在講授圓的周長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正方形一些規則圖形的求解方法,即將邊長相加最終獲得周長總和。然而圓本身屬于不規則圖形,計算方法相對特殊,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π,求出一個相似值,然后再為學生講授π的由來,為學生更好地完成圓周長的計算奠定基礎。
(三)利用實際生活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學科本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有較大的聯系,而生活實際問題的融入,能夠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與依照,使得小學生可以從生活角度予以思考,并利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學習。比如教師在講授小數加減法時,就可以讓學生模擬超市購物的情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取相對應的物品,然后進行計算,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學習、認知主要是建立在具象認知上,往往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這也就需要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數感、為小學生學習提供針對性指導、利用實際生活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小學生對數學、運算等等形成正確認知,為其今后數學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林梅香.小學生數感培養的實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9(72):84-85.
[2] 馮孝傳.培養小學生數感“五字法”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