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的中國繪畫的教學,一般以傳授技法為主,基本沿襲成人慣用的傳統教學法,缺乏新時代素質教育價值的取向,在日益更新的大時代中,如何培養學生國畫的自主創造力,而不是一味地機械臨摹,作品成人化、概念化、程式化,完全沒有童趣,教學成效甚微。如何讓其品更具靈氣和神韻,如何打造有成效的水墨教學課堂。需要美術教育工作者通過傳統的教育與現代意識相結合,在游戲、嘗試、體驗、創造等多方位活動的融合互動之下,拓展學生對學習國畫繪畫的表現空間,培養出具有獨特個性風格的學生,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國畫作品。
【關鍵詞】 筆墨激趣? 分層教學? 創新
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的中國繪畫的教學,要讓孩子們不僅僅是認識、喜歡中國繪畫,而且是會畫一些中國畫。在當下,國畫教學中可以滲透結合“游戲、嘗試、創造”的教學形式,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體驗國畫描繪的趣味和韻味。筆者經過一階段的國畫教學實踐探索后,感悟頗多,細細琢磨,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筆墨激趣,體會韻味
面對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傳統繁復的說、教、練的國畫形式已經吸引不了他們的目光,更激發不起他們對國畫的興趣。于是我選取了水墨動畫片和水墨Flash熱身,如《夏日荷趣》的水墨3D動畫片,其中體現出的水墨畫風格,水墨與動畫技術交融的渲染效果,讓孩子們大開眼界:畫面中每個場景沒有光滑的邊緣線;只是柔和的墨色。如此精彩的水墨動畫片讓孩子們對國畫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于是我開始了吹墨成畫展示,在吹墨前告訴他們,宣紙上吹墨要快,不能遲疑,并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吹出來的墨跡像什么物體;隨后我再用筆尖蘸點墨,在吹出的一個墨跡分支上加些線條形成枝干,并點染圓形墨點形成葉子,接著點染樹后的遠山,近處的水波紋,一幅“山趣圖”就完成了。孩子們看見如此趣味盎然的作畫過程,都躍躍欲試,充滿著期待。無意間孩子們對毛筆和生宣等國畫材料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生宣的滲透,毛筆的柔中帶剛,都令孩子們有異常的新鮮滿足感和趣味感。
二、分層教學,因勢利導
在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不同學段進行不同的中國畫教學內容的指導:低學段的對水性顏料、毛筆和宣紙等材料作多種嘗試,開展趣味性造型活動;高學段學習簡單的中國傳統繪畫方法,體驗筆墨趣味;在中學學段則是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和方法,進行練習。不難看出,國畫的教授是一個遞進的學習過程,技法的學習要求由模糊逐漸清晰,深度和難度也是循序漸進的。
本人根據孩子的心智成熟度、認知水平和對筆墨基礎的掌握程度等因素,我進行了分層次有梯度的國畫教學模式,首先從工具材料進行篩選,初學國畫,在宣紙和毛筆的選擇上分別是半生熟不易浸化的宣紙,狼毫和加鍵白云為宜,尤其初學國畫時面對墨的浸化處理把握不好,下筆后,濃淡墨總是浸作一團,無論怎樣小心翼翼都守不住形,畫不出完整的一朵花和完整的一片葉子。其實只要運用宿墨或是在墨中加少許膠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選取的題材上,也當因人而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興趣焦點不同。如低年級的孩子,對于動物和神話故事的人物之類的描繪是相當的喜歡,出現不少充滿靈性的筆墨作品。在孩子們的筆下,毛茸茸的小貓、鮮紅的櫻桃、淘氣的孫悟空躍然紙上。它們是純真的,是稚拙的,一覽而有余意;高年級的孩子更善于捕捉和提煉,他們不能一味地臨摹畫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該鼓勵孩子們要走向戶外,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形態的萬物是生動豐富的,能給學生最真實的藝術感受。
三、臨摹為根本,創作為目標
國畫,她樸素、大氣和傳統。實際教學中不應該單調地為教技法而教技法,傳統不應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能量。臨摹只是中國畫教學的一個手段、一種形式,“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臨摹的時候也當去繁從簡,去粗取精。教導學生學習傳統之精粹,去其糟粕。教學上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個性,突破傳統美術教學以示范、臨摹為主的方式,全方位地解放學生,授之以漁。我會關注購買適合孩子們年齡、富有童真童趣的水墨繪本,如潘小慶的《大鬧天宮》和《真假李逵》、馬得的《三借芭蕉扇》,還有關良的水墨戲曲人物等,于是孩子們的毛筆下出現了“猴王討寶”“英雄李逵”“說學逗唱”等喜聞樂見的內容。可以是小小的斗方,體味出小情懷、大世界;也可以是團扇、扇面、明信片、燈籠甚至是帆布錢包等等,在描繪的過程中都可以適當的穿插,提升孩子們繪畫的樂趣,調節短暫的審美疲憊。而對于這些新奇格式,孩子們都是特別喜愛的。有些繪畫的作品尺幅雖小,但氣象很大,盈尺間閃展騰挪,人物以小見大,以簡馭繁,“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并將學生的作品進行裝裱在校展覽、參加藝術節、在報刊雜志的發表,榮譽的肯定更加促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對其他的學生也起到激勵作用。肯定與賞識,就像嚴冬的爐火,溫暖著孩子們學習國畫的熱情與斗志。
中國繪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她一如春天般清新雅致,又如秋日之濃情絢爛。國畫教學,讓學生置身于五彩筆墨變化的游戲之中,琢磨其中的韻味,使孩子們的作品更具靈氣和神韻。童心繪翰墨,勾勒千般樣,渲染萬種情,才能描畫出心中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傳承之情懷,最終達到高效的國畫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 葛蕓蕓.兒童水墨畫實踐研究[J].知識窗,2014(2):23-25.
[2] 秦景.水墨韻味之初探[J].學之苑(下),2013(10):67-68.
作者簡介:鄧漪(1979—),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