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文 李棟祥 劉曉
[摘 要] “有價元素分選原理”課程通過改革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途徑將專業教育、德育教育、專業倫理、創新方法、唯物辯證法等內容巧妙融入課程教學及管理,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及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生態思維,自主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個人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升。
[關鍵詞] 課程思政;創新思維;教學改革;無人監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4-006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求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要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能夠深入學生的心靈,引領他們思想和精神攀升,其重要責任在于價值引領,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2-3]。
專業課程思政需要結合專業背景、課程的目標、內容和特點,將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效挖掘并巧妙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有價元素分選原理”作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主要闡述了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原理。對該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了挖掘,并對融入過程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 “有價元素分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及途徑
(一)融入專業教育
為學生分析當前部分資源的利用現狀,同時讓學生了解一些資源環境領域的相關政策,利用課前時間播放部分企業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視頻,豐富線上學習資源,其內容包括廢舊塑料的再生、固體廢棄物的利用、電子垃圾的再利用等,通過學習這些資料,引發學生思考,并動手寫一篇自己的感想。帶領學生走進企業,實地學習企業如何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有價值的產品,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比如有的企業通過回收廢棄的塑料包裝材料,對其進行優質再生,生產塑料仿木及框類產品,降低“白色污染”,減少木材的砍伐;有的企業利用廢舊陶瓷制備透水磚等,通過實地學習過程來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熱情,提升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4],培養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和生態思維。
(二)融入品德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找準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結合點,改革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按照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等過程進行,內化吸收環節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知識建構的時間,在課堂討論環節,組內成員對于自己課下獨立學習期間遇到或想到的問題展開組內討論,組內成員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形成組內問題清單,進行組間討論,組間討論遺留的問題,可以由教師進行啟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生生、師生互動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及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在回答問題時,要尊重先后順序,規范語言表達的方式,營造了良好的討論氛圍[5]。通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思政內容的融入效果。
對課程的考核方式和評分規則進行改革,增加過程性考核的比重,將誠信、守時、認真、嚴謹、自律、團隊協作等良好品質融入考核過程中,從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實驗、課程論文等方面設置一定的思政分數,出現遲到、早退、不專心聽講以及作業出現雷同、抄襲、書寫不規范等情況,除了按考核標準扣掉相應的考核分數之外,還要扣掉一部分思政分數。對作業提交的形式進行了創新,可以提交視頻形式的作業,通過視頻講解可以深層次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鍛煉學生口頭表達專業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課堂授課時,掃碼簽到完成之后,學生主動把手機關機或靜音并放到前面的手機袋中,討論環節需要用到手機查閱資料時,會讓學生使用手機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把手機作為課程學習的輔助工具,培養學生自律的好品質。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的實驗,從文獻檢索、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實驗分析、結果討論以及報告書寫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對于創新性好的方案,指導學生申請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在實驗操作規范以及實驗報告的書寫規范方面賦予了一定的分值,對于實驗操作不規范或書寫格式不規范的,會被扣本次實驗報告總分的10%左右的分數,比如單位書寫錯誤,應該是以g為單位,寫成了kg,百分號重復使用,小數點點錯位置,甚至報告書寫潦草等。通過指出、修改這些細節,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
學生選擇某一種資源的利用或某種元素的分選作為課程論文的主題,由組長進行任務分配,各組員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論文,同時組長根據組內成員任務完成情況和其他組的匯報情況,完成組內、組間評價表,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強化學生學習課程的主體意識,設置回顧組,第一次課結束之后,第二次上課時,由第一組的代表帶領著大家花幾分鐘時間回顧第一次課的內容,第三次上課時由第二組的代表帶領大家花幾分鐘時間回顧第二次課的內容,同時可以提問問題,按照課程的進度,每個小組依次進行知識回顧,通過此方式每組同學都會主動記好筆記,以防止出現課堂提問答不出來的情況,如果組內同學回答不出來,組內的其他同學會主動幫助回答,表現了較好的團隊合作和互幫互助的品德,學生參與該活動的熱情高漲,每次小組代表上臺回顧時,下面的學生都會主動鼓掌,這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課程學習的興趣。教師則觀察記錄學生的問答情況。
期末考試前,該授課班級全體學生主動簽名誠信考試承諾書,積極申請“無人監考”考試,根據任課教師、輔導員等對該班級班風、學風等多方面的考察以及班內學生平時表現的反饋,獲得了“無人監考”考試資格,并獲得了成功,在全校引發了熱烈的反響,體現了學生良好的誠信品質和集體榮譽感,為其他班級學生做出了表率。
(三)融入專業倫理
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觀點,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等巧妙融入教學內容中,在資源利用過程中,不但要考慮產品的價值,更要考慮到該分選方法產生的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即讓學生從經濟、技術、環境、社會等多角度去考慮分選方法的選擇,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比如,物理分選和化學分選均是比較重要的有價元素分選方法,雖然化學分選方法在處理貧、雜、細等難選物料及二次資源等方面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但化學分選過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學試劑,涉及“三廢”的排放問題。因此,僅在物理分選方法無法處理或得不到滿意的技術指標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化學分選,但是在實際生產中盡可能采用物理分選和化學分選聯合流程,最后才會考慮單獨使用化學分選方法或其他分選方法,采用化學分選流程時,焙燒作業過程中要考慮如何降低能耗、減輕焙燒煙氣對環境的污染,在浸出過程中,如何合理選擇和使用浸出藥劑,降低浸出渣、廢液等對環境的污染,在設計工藝流程時,盡量實現副產物或廢棄物在流程內循環或外循環利用,最大程度降低分選成本和減少環境污染。
(四)融入創新方法
由于資源的種類多樣化,成分復雜化,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需要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借助一些創新方法,比如,TRIZ(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提供的40個發明原理為資源利用提供指導,選擇比較好的資源利用案例,再結合相關發明原理,啟發學生如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TRIZ介紹的第22個發明原理為例,該原理是利用有害的因素(特別是環境中的有害效應),得到有益的結果。比如有色金屬的尾礦,大量堆存的尾礦不但污染環境,增加尾礦庫的維護成本,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隨著資源加工技術的進步,尾礦的利用方式更加多樣化,以銅尾礦為例,可以做采空區充填,制磚,還可以回收其中的有價元素,比如銅、鐵、硫、金等,有時還含有鎂,可以生產各種鎂制品,實現變廢為寶,消除對環境的有害作用。
(五)融入唯物辯證法
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該規律認為事物性質的變化,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性質的變化(即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一個班級內的學生入學時成績差異不是很大,但經過四年的學習,卻有了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收獲滿滿,獲得了多項獎勵證書或資格證書,考上了研究生或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有的學生卻不能順利畢業,甚至被勸退。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個人的努力程度不同或者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同,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或掛科較多的學生要多鼓勵,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學業上遇到的困難。在課程考核中,過程性考核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僅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很難考出好成績,更難說提高專業素養,課程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平時的自主學習、實踐和思考,通過實驗、實習以及創新項目等環節不斷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了平時的積累才能有更多的收獲,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結語
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得到增強,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生態思維,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個人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Z].新華社,2016-12-08.
[2]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4-7.
[3]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4]馬玉文,李棟祥,李明,等.專業課教師提升大學生學習內生動力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4):82-83.
[5]馬玉文,任京成,劉家弟,等.對分課堂模式下的資源加工學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3):32-33.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