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達
【摘 要】 作為漢文化系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音形象特性鮮明,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流傳中依舊源遠流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對語言形象的探究中,從注重和諧韻律的漢語音到注重發音的現代漢語語音,都在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節奏美感的魅力需要在現代漢語中進行更深度的賞析。
【關鍵詞】 現代漢語? 語音形象? 教學探究
前言:
現代漢語課程是許多高等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包括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和修辭五大部分。而對現代漢語語音的學習,是公認的難點,卻又是影響后續基礎課程學習的重點。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柔和清脆的音韻之美和“大江東去浪淘盡”豪邁壯闊的引吭高歌都是漢語文化背景下不同表達上的魅力,在漢語語音復雜的變化規律之下,在他的表意過程中所展現的富于個性的藝術形象中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美的世界。而現代漢語語音的形象美學,則是對語音教學的更高層次的追求。
一、現代漢語語音形象的教學意義
(一)中國社會重要的交流交際工具
語音的本質就是傳達信息的聲音,而現代漢語是當今中國社會使用的共同語言,現代漢語語音主要學習漢語的拼音規則,要求掌握基本的詞匯和語句,滿足日常交際需求。在漢民族的日常交際交流中,漢語的基礎知識和口語表達都已經內化成為語言能力,除去地方方言的運用,標準的漢語語音能夠大大地增強人際交流的廣泛性和有效性,普通話水平的訓練也需要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實踐。
(二)造就中華文學語音形象的美質
漢語語音更為博大精深的凝練于中華文學佳作之中,中國散文的“可吟唱性”很好地展現了文學的節奏感,在平仄交替之中凝練了漢語語音的美質。無論是在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還是散文,流轉于語音形象的聲律節奏瞬間煥發了靜態的文字魅力,將字里行間塑造的情感在語言形象幫助下,不僅僅是進行生理器官上的“口耳相傳”,更是靈魂的聆聽與交流。
二、語言操練的方法
(一)示范跟讀練習
對于語音學習,大量的重復跟讀是最直接有效的練習方式,這也是基于聲音本身的特性。因而在漢語語音操練中,需要教師口耳相傳,在重復的示范中,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模仿跟讀,將示范跟讀練習作為語音操練的主要課堂教學方法。在跟讀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統一正確發音,重點練習發音相似、容易混淆的讀音。對此,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總結語言特點,對各個語言發音做到運用自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發音的難點,對于元音、輔音、平舌、翹舌等進行系統性的教學。例如在前后鼻音中,“喪失(sàng shī)”和“三十(sān shí)”, 平翹舌音中的“收縮(shōu suō)”和“著作(zhù zuò)”的發音練習。
(二)利用普通話水平測試練習
在現代漢語語音形象的教學部分中,對普通話的基礎知識和熟練分析運用是教學重點,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普通話水平也可以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進行口語測試。學生可以直接使用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大量教材和口語測試軟件進行測試練習,無論是對聲母和韻母的強化練習,還是對于特殊的變調和兒化音的學習,都可以在測試軟件實現基本的學習,記憶的強化和口語效果的測試,剛學習到的現代漢語語音進行簡單的技術辨別,在文本式內容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的說的能力。
三、語音操練的效果
對于現代漢語語音形象來說,是生理器官的作用、物理介質的傳播和社會屬性的全方位的理解。而在現代漢語的語音形象研究中,則是將日常的交際上升為課堂教學的高度,對語音操練的實踐需要實現以下幾方面的效果:第一,將枯燥的練習課堂轉化為生動有趣的交互式學習,可以在語音的操練中,靈活將各種繞口令、韻文運用于課堂教學,運用繞口令直接進行操練,加強教學效果;第二,讓學生多聽,收聽專業的現代漢語口播,加強學生的聽力辨別能力,先做到耳熟能詳,進行靈活運用;第三,也要讓學生多說,不論是針對性較強的詞、句發音練習,還是直接的文本朗誦,都要從根本上訓練學生的現代漢語語音,特別是普通話水平,這也是學生將來就業從事有關語言教學、辦公室文秘等工作的直接要求。
四、結束語
現代漢語的語言形象是文學中的情緒表達,在語音形象教學環節中,配合文字的合轍押韻,訓練語音的重章疊唱,將漢語語言的文化自信展現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性,也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興趣性,摒棄傳統的咬文嚼字、“灌輸式”教學,將課堂所學融合于日常交際,更好地幫助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習成果內化于心,物化于形。
參考文獻
[1] 胡淑慧.現代漢語緒論及語音部分教學實踐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171(05):69-72.
[2] 李生慧.高職院校現代漢語語音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J].長江叢刊,2018,000(035):130-130.
[3] 湯云航.既有現代漢語語音教學法及反思[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9,24(01):78-81.
[4] 胡淑慧.現代漢語緒論及語音部分教學實踐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171(05):69-72.
[5] 武丹.談漢語語音對文化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8,000(010):117.
[6] 劉子炟.淺析漢語語音特點及對外漢語語音教學[J].才智,2018(36):114-115.
[7] 姜哲.漢語語音教學途徑探析[J].亞太教育,2019(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