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紅 陸劍波
摘要:城市應急治理能力是一種系統性能力,在這個系統中包含了多項能力要素,各能力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如果某一能力要素弱化,不僅可能會影響相關能力要素的功能發揮,還可能會影響基層應急治理能力系統功能的發揮,從而使整體基層應急治理系統能力弱化,不能發揮正常功能,嚴重影響到基層應急治理的有效性及其效率。
關鍵詞:城市應急;能力建設;思考
一、源頭管控
1.建立城市較大及以上安全風險清單
城市應根據《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印發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辦〔2016〕3號)、《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安委辦〔2016〕11號)要求,全面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和安全風險(源)普查辨識建檔工作,掌握城市安全風險的狀態,建立城市安全風險清單,明確城市重大和較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實現安全風險清單的實時更新。城市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對重大和較大安全風險采取針對性的管控措施進行重點管控。
2.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法規制度
除了采取風險管控措施外,城市各級人民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還應針對這些重大和較大安全風險,按照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制定應急管理法規制度。在應急法規制度中明確城市各級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的應急管理職責,明確應急預案編制及備案要求,明確應急培訓演練相關要求,明確應急規劃或安全規劃編制要求,明確應急物資儲備調用要求,明確不同層級、不同行業類型應急隊伍建設要求,明確應急值班制度要求,明確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組織實施、協同響應等相關要求,同時針對不作為或事故應急過程中出現的重大過失明確責任追究要求。以便在發生事故時,各級政府及行業主管部能及時采取處置措施開展應急響應。
3.編制應急規劃或安全規劃
城市應制定應急管理規劃,或在安全生產規劃中明確應急管理相關內容。規劃中應重點說明規劃領域、規劃依據、規劃目的、規劃意義;總結前期發展成績和存在問題,分析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明確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闡述相關領域發展的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主要包括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明確規劃實施保障,研究提出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各類配套措施和要素保障舉措,健全組織領導、責任分工、載體支撐、考核評估等實施機制。
二、應急準備
1.明確應急領導機構及職責
城市應在專門的應急管理法規制度或總體應急預案中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行業主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的應急管理職責。一般情況下,市、區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應急工作。應急工作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各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有關行業、領域的應急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機關應當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履行應急工作職責。
2.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城市應急預案體系包括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涉及市、區縣、鄉鎮街道、村及社區、各級企事業單位。
市、區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并發布針對突發事故災害的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并根據實際需要編制現場處置方案;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機關作為基層行政管理單位,可編制涵蓋不同事故災害類型的綜合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村委會及社區委員會應在明確村委會及社區委員會應急管理職責基礎上,編制面臨的事故風險現場處置方案。現場處置方案應突出可操作性。
3.配置應急物資及裝備
在發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過程中,必需用到相應的應急物資和裝備。應急物資和裝備一般分為基本生活保障物資、應急裝備及配套物資、工程材料與機械加工設備。應急物資及裝備的日常儲備數量應符合相關儲備標準或規范要求。標準規范沒有要求的,應根據當地事故應急響應范圍,估算應急響應所需物資及裝備的儲備數量,也可適當增加儲備數量。
4.完善預測預警體系
市、區縣人民政府、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要整合監測信息資源,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測預警系統,綜合分析可能引發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信息。根據預測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進行預警。預警級別依據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Ⅰ級(特別嚴重)、Ⅱ級(嚴重)、Ⅲ級(較重)和Ⅳ級(一般),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要及時、準確地報告突發事件的有關情況,并根據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發布、調整和解除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報告包括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學校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
5.培養市民應急意識
開展市民安全知識、應急技能水平調查和需求分析,制定提升市民應急意識的培養工作方案。利用廣場、公園、商場、安全體驗場館、機場車站碼頭、地鐵公交航班等公共場所和公共出行工具的相關電子顯示屏、櫥窗、宣傳欄等宣傳交通、消防、家居、學校等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方法。各級政府機關、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學校、社區(村)制定計劃并組織開展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地震、自然災害、意外傷害等應急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確保市民具有居家生活事故隱患排查能力,掌握撲滅初期火災基本技能,掌握疏散逃生技能,掌握意外傷害自救互救技能。
參考文獻:
[1]楊文濤.關于城市應急能力建設的思考[J].現代職業安全,2021(02):17-20.
三欣(浙江)安全技術有限公司 浙江寧波 3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