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容
摘 要: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文章探究了校本課程中的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具體的教學實踐為例,立足于閩南地方特色,強調開展誦讀活動、南音吟唱活動的必要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強調應重視情境的渲染與描摹,以及通過文本之間的比較閱讀來準確把握藝術手法,從而提升語文的核心素養和思維品質。
關鍵詞:校本課程;審美教育;思維品質
校本課程主要是基于學校的學情,以受教育者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本校學生需求的能力。在傳統的校本課程開發中,往往更注重的是與高考真題的結合,直接指向高考各個模塊的考查,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是語文的核心素養,而審美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速成的,審美教育應該是終身教育,因而必須得在校本課程中進行審美教育,涵養審美情懷。
審美活動是一種具有感性特征的人類活動,與人的感性生命相聯系,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審美活動是在閑暇中對色、形、聲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因而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文字材料,可以通過開展各種與審美相關的學習活動,來涵養審美情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 開展誦讀活動
通過反復誦讀,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韻律,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中體悟情感。
情感誦讀是學習文學作品的一條捷徑。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求指出應“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感受詩歌的音律美、節奏美,傳達出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葉嘉瑩先生曾經說過“誦讀聲里尋古意”,誦讀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感。當然,誦讀活動不是學生完全自主的課堂活動,在誦讀環節中,教師必須進行方法指導,可以先讓學生自主誦讀,初步把握詩詞內涵體悟情感;配合音樂曲調,渲染氣氛,引發共鳴;誦讀時,教師還應通過范讀,指導學生注意聲調、節奏、停頓、強弱變化以及句式的錯綜變化,體悟詩詞之美。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強調“生死”“茫茫”要重讀,“凄涼”要輕讀,“明月夜,短松岡”是短句,卻是長節奏朗讀法;通過知人論世,指導學生讀出詩人特有的情懷;通過對復雜情感的理解,把握詩詞中情緒的細微變化,如“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應讀出揣摩而又沉痛的語氣,“小軒窗,正梳妝”則要有一種期待、欣喜之情致。通過對詩詞抑揚頓挫的誦讀,形成豐厚、細膩和回味式的情感表達,更容易與詩人產生心靈的感應與交流,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詩歌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誦讀環節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應該能貫穿在整個作品教學中,隨著對作品理解的深入,誦讀的精準性應得到提升,通過誦讀效果的對比,升華自身對作品的認知。通過誦讀把作品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 開展南音吟唱活動
立足閩南地方特色,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在校本課程中開設《南音生南國》《南音吟唱唐宋詩詞》,使南音吟唱真正走進詩詞,走進學生。
南音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始終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被稱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同時南音具有緩慢、優雅、從容的特點,帶給人豐富的審美體驗,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而泉州的方言閩南語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上古漢語發音,比如很多入聲字都能通過閩南語來辨識,用南音吟唱可以回歸到字詞的古音中,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韻律和節奏。歌詩是對詩詞聲音的解讀,包含著誦、吟、歌、唱,吟唱是詩詞聲情藝術的創作表現。和詩以歌,歌以言志,詞為倚聲,詞原本就是用來配樂演唱的,通過吟唱可以讓學生回歸到詩詞的本質中。在南音吟唱中往往借助南音琵琶彈唱,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沿用橫、抱、撥、彈,音樂主要由“指”“譜”“曲”組成。如南音吟唱的經典曲目《琵琶行》,就巧妙地利用南音特有的韻律特點,借助南音琵琶,在藝術表現上豐富了詩歌的聽覺效果,同時又將琵琶女、作者、表演者三者的情感、心境完美地融合,帶給人含蓄雋永之美,體現了詩詞獨特的韻味,賦予了經典詩詞新的生機。一些婉約的詩詞很適合南音吟唱,如李白的《清平調》、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讓學生在悠揚婉轉的曲調中升華對詩詞的認識。當然,南音吟唱并不代表無規制地歌詠,應該能體現詩詞的平仄并自成曲調,結合作品本身的基調,這樣才能帶來美的享受。
三、 重視對文學作品意境的渲染和描摹
通過意境的渲染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通過對作品的描摹,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我代入到情境中。
傳統的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詞教學往往把重心放在對字詞的讀解上,而忽視了對整體意境的感知,這樣往往導致了學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對字詞的簡單拼接上,對于作品的整體意境缺少體認。有的課堂教學只是讓學生識記情感的相關術語,而對作品意境的把握一筆帶過,事實上,意和境是密不可分的。《周易》有言“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序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意”即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家的思想感情,而“境”則需要依托文藝作品所寫的景物創設情境,境和意的融合,才能構成文藝作品的境界。因而,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意境的創設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點上傳統的教學往往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在課件中插入聲音、影片、圖片等課程資源,借助聽覺和視覺感官來喚起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如在《邊城》的教學中,用《月光下的鳳尾竹》來導入,曲調輕緩婉轉,與全文恬淡靜謐的意境相契合,同時播放田園風情的圖片,有助于學生認知文中所展現的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在《紀念劉和珍君》的學習中,播放學校優秀的課本劇《劉和珍君》,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以上的情境設計還是停留在教師主導上,學生的主動參與不足。實際上,可以讓學生自行用文字描摹詩詞的場景,用自己的理解解讀詩詞,往往會有更深的審美體驗。對于有一定繪畫功底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進行繪畫創作,而后在班級演示。比如讓學生用畫筆創作《天凈沙·秋思》,通過不同作品的比較,感受小詞中傳遞出來的蕭瑟凄涼的意境,同時也能對白描手法有深入的理解。通過對意境的渲染和描摹,讓學生自然能對文藝作品的內在情感有形象的體認。還可以通過課文劇的演繹,讓學生進入到文本的形象中,通過自我的演繹更能把握作品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