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偉
摘 要:自2014年“學講計劃”在徐州市實施以來,不僅推動了本地區的教學改革,也給全國各地的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與新經驗。然而,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學講計劃”的實施,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足。基于此,在文章中,筆者立足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情況,針對“學講計劃”的實施途徑與組織策略展開研究與探索,力求深刻理解“學講計劃”內涵,全面踐行“學講計劃”理念,從而以“學講計劃”為指導,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模式,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發展。
關鍵詞:學講計劃;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一、 引言
2019最新“課標”中強調:“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可見,新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基于此,在文章中,筆者以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嘗試以“學講計劃”為指導,通過“鼓勵預習”“組織討論”“提出問題”“評價反饋”“總結概括”等教學環節的設計,達到“督促自主先學”“促進交流展示”“鼓勵合作探究”“提升綜合素養”“完善知識體系”的教學目的,從而讓學生在“學進去”和“講出來”的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鼓勵預習,督促自主先學
“學講計劃”的順利實施,需要以學生的高效自學為前提,而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常見途徑和有效策略。因此,基于“學講計劃”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使學生在預習任務的督促下,實現自主先學。一般來說,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明確目標,提高預習效率。為了使學生的預習更有計劃性與目的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提高預習的效率;其次,提出問題,引發獨立思考。如果學生在預習中只是機械地閱讀課文,那么表明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學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講出來”的內容也必然沒有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應該在預習任務中巧妙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最后,設計習題,檢驗預習成果。在學生的預習結束之前,教師應該為他們布置若干習題,使他們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對于自己的預習成果加以檢驗,從而促使學生及時查缺補漏,完善預習成果。
例如,在《合理消費》這一課的預習任務中,教師從以下三個方面,針對本課的預習目標進行闡述:1. 明確什么是合理消費,什么是不合理消費;2. 總結生活中常見的不合理消費的行為,并嘗試探究其成因;3. 總結規避不合理消費的方法及養成合理消費習慣的策略。學生在明確了預習目標之后,就會圍繞這三個目標,有目的地進行預習。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任務:對于近期爸爸、媽媽和自己的消費需求進行調研,并利用預習中所學的知識,區分這些消費需求中,哪些是合理消費,哪些是不合理消費。在這個任務中,教師將“問題”與“習題”結合起來,既引發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又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全面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先學,為“學講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三、 組織討論,促進交流展示
學生預習的過程,只是知識建構的初級階段。此時,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未經檢驗與整合的,是膚淺而狹隘的。因此,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自主學習的深度,教師應該組織討論活動,使學生在交流展示中將“學進去”的知識“講出來”,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與升華。一般來說,學生的交流展示活動包括以下環節:首先,各自展示。在交流展示的初始環節,教師應該鼓勵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收獲,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將自己的所學與所悟都“講出來”;其次,交流討論。每個學生在闡述觀點和展示成果的時候,都必然有優點,也有不足。那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組內每個成員的發言展開交流討論,從而在弘揚優點,彌補不足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思維也更成熟;最后,達成共識。內化,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內化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新觀點與舊觀點相融合,同時,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相融合,從而達成一致的過程。因此,在交流展示活動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于各個方面、各個階段的觀點加以整合,從而在組內達成一致意見,進而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內化。
例如,在《合理消費》這一課的交流展示環節中,每個學生都對于生活中不合理消費的成因這一問題發表了見解。在學生所發表的見解中,難免存在不夠準確或不夠全面的情況。無論學生發言的質量高低,這都代表了他們“學進去”和“講出來”的成果,是自主學習的良好開端。同時,當學生各自發表觀點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于各自的觀點加以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對于不準確的觀點加以糾正,對于不全面的觀點加以補充,最終形成全組成員都認可的、趨于準確和全面的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學生通過交流展示,切實踐行了“學講計劃”理念,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 提出問題,鼓勵合作探究
在經歷了交流展示之后,學生已經對于教學內容有了基本的掌握。那么,教師要如何進一步推進教學進程,使學生的“學”和“講”更具深度和廣度呢?筆者建議教師提出具有以下特點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首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果說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爬樓梯的過程,那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就是一個又一個“臺階”,引導學生“拾級而上”,攀向高峰;其次,具有拓展性的問題。教師通過提出拓展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教材的限制,實現思路的延伸和思維的拓展;最后,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道德”和“法治”相關的問題,很多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么,教師恰好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向學生提出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辨,激發學生“學”的欲望和“講”的熱情。
例如,在《合理消費》這一課中,教師向學生呈現了下面的案例,并以案例為依托,設計了若干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激烈討論,鼓勵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小明家每個月的家庭日常開銷的預算是5000元。這個月,小明媽媽最喜歡的歌手來到當地開演唱會,演唱會的門票是1800元。如果小明媽媽買了門票,這個月的家庭開銷就會超出預算。請問,小明媽媽購買演唱會門票的行為,屬于合理消費還是不合理消費?如果你認為是合理消費,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認為是不合理消費,你有什么好的建議給小明媽媽?教師通過提出這個富有啟發性、拓展性和爭議性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關于合理消費更多的思考與聯想,從而挖掘“學講”活動的深度與廣度,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