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娟
【摘要】隨著素質理念的深入,當前的教育環境趨于現代化,而小學語文教學也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開始重視這一門學科的研究。特別是通過語文教育,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運用問題驅動法來強化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為學生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問題驅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法
小學是一個重視基礎教育的階段,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培養,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時的興趣,從而強化興趣教育,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特別是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用更為高效的教育方法來開展閱讀教學工作,利用問題驅動法凸顯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運用這種教育方式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更可以強化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問題驅動法來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一、利用閱讀問題引導教學內容
問題驅動法的操作方式極為簡單,就是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文本內容的閱讀。特別是小學生,普遍自制力不強,上課喜歡走神、開小差,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有同樣的性格特點,就是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對于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愿意通過發現與探索的方式對問題展開研究。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在進行閱讀教學前為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開動腦筋,更加快速地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特別是當下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問題驅動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撐,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驅動法向學生提問相應的問題。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展示ppt、視頻、音頻、圖片等內容,在學生觀看完相應的資料后,對其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語文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網絡中搜尋相關的資料,并在課前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資料內容,在播放相關資料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首先,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發生了什么樣的矛盾?其次,廉頗為什么要負荊請罪?通過閱讀這一文章,同學們了解了什么道理?通過這樣的問題布置,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文本中搜尋答案。
不得不說,問題驅動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展前,根據整體閱讀文本及學生當前的性情特點,設計出別有趣味性的話題,通過提問的方式,運用趣味的提問來激發學生閱讀理解的欲望,使他們可以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帶著問題去文本中找尋答案。還可以依靠多媒體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育情境,快速激發學生進入語文課堂的學習中,通過不斷地培養,既能強化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還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猴王出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述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與情節,然后再利用問題驅動法向學生提出指向內容的問題:為什么大家喜歡管孫悟空叫美猴王?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文本,了解文本中的原話是如何描寫的,再用自己的話進行復述。這時學生會根據課前教師提供的資料內容與文本描寫相結合,對相關的內容進行編碼加工,以更好地了解文本中晦澀的生詞,并加深記憶。通過該方式也可以強化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分組討論和分析
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理解中,可以利用問題驅動法對文本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特別是在學生接受教師的問題后,會有一系列的想法,每個人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閱讀的文本,再與旁邊的同學進行有關問題的探討,特別是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因為好奇心較重,所以喜歡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與喜好。教師可以利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盡情探索相關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關鍵處進行點撥引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對文本中的問題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間的協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月光曲》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該曲,讓學生在優美的鋼琴曲中感知文本,再通過分組的方式,對教師提問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索。教師在學生探索中給予適當的點撥,便于學生快速掌握問題的內容,通過自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活[1]。
學生在閱讀完相關的文本后,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間相互探索談論問題,特別是一些學生對于該問題有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可以闡述自己的論點,一些思路不太完整的學生,可以先聽聽思路清晰的學生去談問題,再順著該思維,找到自己思考問題中的不足,并結合不同學生的理解觀點,優化自己的答案。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彼此探究問題的能力,并在小組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做到主動分享自己的觀點。
依舊以《將相和》這一內容的學習為例,教師對班級現有的學生進行分組,一組6人,對問題進行全面的探索。為了強化學生對該問題的認知,教師可以在旁進行點撥,讓學生站在廉頗或者藺相如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時,學生的思路變得更開闊起來,有的學生認為廉頗是不服藺相如的,其原因是藺相如是文官,大多數的時間只需要動嘴就能獲得更高的職位,與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浴血奮戰相比,官職獲得更為容易,內心極為不平[2]。而廉頗向藺相如請罪的原因是,經過一系列故事情節,終于找到自身的問題,看問題過于淺顯,沒有了解到文官、武將相結合,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與強大。通過這樣的分析探索,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刻認知,讓他們看待問題更加全面。
三、分享感悟,教師做出總結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基于問題驅動的第三步驟,則是通過教師對現有的問題結論進行總結,特別是學生經歷上面的探索與分析,有了很多答案,而且答案也是在小組內共同探索討論的結果,這時學生需要老師對他們的結論做出自己的裁定。所以,教師要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后對其進行表揚,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去迎接學習,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教師在學生探索完相應的觀點后,應對此做出結論,哪些學生思考的觀點較為獨特,哪些學生思考的內容可以再大膽點,用更多的假設去強化自身的想法等,這樣的鼓舞會激發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強化學生的教育能力。尤為強調的一點,教師要充分給予班級學生自主發言的權利,讓每個學生都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再對整篇文章內容進行總結,為學生指出閱讀的過程中較為容易忽略的問題。通過后續閱讀查缺補漏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促進語文閱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探索延伸,進行課后考察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驅動法完成最后一個階段的教育內容,就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留置一個懸念,讓學生在課后對該懸念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積極主動探索的能力[3]。在有關懸念的設計上,教師只有對該內容進行引導與設計,才能通過問題來強化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后探索與思考中,并以文本內容為原點,不斷用發散思維對內容進行反復的思量,從原始問題中大膽思考出新的看法、新的觀點,并利用大膽求證的方式探索文本所傳遞出來的真理,運用該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強化對其思維的訓練。
例如,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該內容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設想一下,假設自己是魯濱孫,會運用哪些方法去面對問題?在荒島上,可以做哪些事情?如種植什么植物?用什么器皿承載食物等?讓學生對該問題進行反思,并將相關的感悟記錄下來,以“假如我是魯濱孫”為題,完成相關內容的撰寫[4]。教師可以對學生書寫的內容進行詳讀,甚至開展班會進行內容的探索,讓學生之間相互了解其他人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拓寬思考問題的范圍,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完成對其發散思維的啟發。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驅動法,對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通過問題驅動法的設問來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再利用“小組探討、分享感悟,教師做出總結、探索延伸,進行課后考察”方式,讓學生從多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深思,將教育的重心從知識培養向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向轉移,通過問題驅動法強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利用該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推進小學語文新課改,從而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明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驅動式學習活動實施策略[J].課外語文,2020(30):111-112.
[2]廖相如.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40):47-48.
[3]吳艷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驅動式學習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9(08):29.
[4]顧林芬.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中問題驅動法的研究[J].才智,2018(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