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理論知識與英語綜合運用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高校應當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培養我國社會主義接班人。課程思政作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探索。本文首先闡述課程思政的內涵,并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從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不斷探求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陳紅英(1972.05-),女,苗族,貴州都勻人,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旅游英語教學。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逐漸開始趨于成熟,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開始出現新的轉折點。當代高校肩負著為我國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校應當不斷加強學生思想方面的建設。英語作為我國高校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主要課程,需要得到學生與教師的重視。本文就課程思政的內涵,闡述當代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最終提出合理的教學改革策略,以供后期教學研究參考。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作為新型教學模式,能夠打破當代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瓶頸。教師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強化思政課程的教學意義。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將英語教學內容與思政知識結合起來,能夠幫助高校不斷完善英語教學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教學價值。
三、大學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
1.滿足思政工作的需要。當代高校開展英語課程更為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忽視了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專業素養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就當前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高校英語教學方法過于陳舊,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結合高校教學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幫助高校形成完善的英語教學體系。
2.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互促進。大學英語課程與課程思政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課程思政能夠正確地引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走向,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相互促進且共存,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二者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工作任務存在著一致性,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德育與素質方面的教育,將課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受到傳統填鴨式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無法突出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致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受到限制。
3.滿足英語教學需求。以往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弊端,無法滿足當代英語教學需求,降低英語教學質量。當代大學英語教學并未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在當前國際交流形勢下,缺乏相應先進理念。課程思政教學學時過短,內容跨度也并不高,無法有效提升英語教學效果,致使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無法得到實現。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及工作思路
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以往的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相對來說是分開進行的,學生專業課程知識技能的提升,與課程思政所發揮的作用是離不開的。隨著我國對高校德育教育開始逐漸重視起來,大部分英語教師為了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程教學之中,往往會運用非常生硬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難以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成效也大打折扣,再加上很多英語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在價值觀取向并不了解,自身的思政教學經驗也不足,致使高校思政教育無法真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到落實。另外,很多英語教師過于偏重英語知識的輸入,教學評價體系也并不完善,還有一部分英語教師教學思想過于成就,并未重視課程思政所存在的作用,嚴重阻礙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思路。高校需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教學的引領作用,深入到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之中。首先,教師需要厘清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以及英語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將課程思政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源頭;其次,高校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英語教學機制,圍繞高校組織管理、專業建設以及團隊建設、教師發展以及教學考評等,形成可持續發展教學機制;最后,高校還需引導教師將理論結合于實踐,真正發揮出課程思政對英語教學的引領作用,從而形成典型性的英語教學范例,具體工作思路如圖1。
五、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1.提升教師思政素養。高校教師需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教師需要成為當代大學英語教學課堂的引導者,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致力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還要將立德樹人這項任務貫徹落實與英語課程教學之中。教師還要對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理論水平、德育教育意識以及專業素養等突出相應的要求。高校英語教學課程的開展與教師正確的引導的關系是分不開的,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不斷地在英語教學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元素。首先,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不斷分析課程思政的內涵,在深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探索過程中,同時還要培養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意識。其次,教師需要認識到當代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適時地融入一些課程思政教學元素,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英語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英語教學中相關聯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最后,教師需要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由于高校英語課程的課時相對來說較長,所以英語教師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教師需要發揮榜樣作用,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質,這樣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高校英語教學質量。
2.調整英語課程設置。高校需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教師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者。當代高校需要相應國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文件要求,加緊英語教學團隊的跟進,重新修訂英語教學大綱,調整部分英語教學課程的設置。據數據顯示,當代高校有82.5%的教師認為,高校應當響應黨的號召,組建英語教研團隊,基于課程思政視域下不斷探索英語教學課程開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通曉專業英語知識,將各類精神意識融入英語教學中,積極主動地開展當代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開展,從而為接下來的英語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3.優化英語課程教學方式。在英語教學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將課程思政內容逐漸趨于教學具體化,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開始主動轉化為理論信仰。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挖掘英語學科中所存在的課程思政元素,不斷發揮隱性教育功能,完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致力于高校英語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同時,能夠逐漸對英語課程產生認同感。其一,教師需要不斷播撒信念,找準教學結合點。理想信念教育并非是生硬的說教,而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入信念教育,并以英語教材作為教學基礎,挖掘教材中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元素,從中提煉愛國情懷、法制意識以及文化自信等教學要素。學生也可以通過查詢資料等方式,不斷充實高校英語教學資源。其二,教師要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聯系起來,不斷豐富英語課堂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借助于線上教學平臺將英語教學知識與正確的價值追求傳達給學生,在線下教學過程中,將自身的教育理念與英語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將其落實貫穿于每一堂英語課教學中。其三,教師需要精巧設計教學環節。教師在保障英語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在英語知識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為了避免英語教學過于形式化,教師需要開展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精心設計英語課堂教學環節,并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取到更多的英語知識與綜合技能,以此完成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通過各類教學實踐活動不斷發揮課程思政中所蘊含的育人價值,也實現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
4.評估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當代高校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考核,致使很多教師忽視對學生課程思政的培養。教師應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在英語課堂中利用形成性考核評價形式,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所蘊涵的課程思政元素,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評估。高校應將學生價值觀以及愛國情懷等思政理念全部融入于高校教學評價體系之中,運用課程形成性考核評價房還是能夠更好地反饋教師的教學成效,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制訂出既能夠反應英語知識學習情況,又能夠體現人文理念的教學評價指標,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圍繞學生全面發展,充分運用各類媒介,加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調控,教師采用形成性考核評價機制,使得高校英語教學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能夠得到統一。除此之外,教師也能夠通過英語課程評估體系,總結出自身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幫助教師不斷調整所涉及的教學方案。
六、結語
結合上文所述,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理念不斷地進行融合,已經成為當代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大學英語課堂之中,能夠促進二者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到各類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道德素養,推動身心發展,也為后期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推動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立.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探析[J].海外英語, 2020(22):128-129.
[2]朱潘欣靈.“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探究[J].校園英語,2020(30):128-129.
[3]廖雪明.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海外英語,2020(12):18-19,25.
[4]胡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探究[J].知識經濟, 2019(2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