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棠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門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學科。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形式枯燥,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影響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如果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能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就能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理念,非常必要。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思想觀念
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對學習感到厭煩和抗拒是無法避免的。尤其道德與法治課知識較為枯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理念必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同樣需要合理導入,以此促使學生以較好的狀態參與到學習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在新課初期都處于精神渙散狀態,注意力不太集中和穩定。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之前有效導入,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教師可以改變以往用語言直接導入或問題式導入的方式,運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案例導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所學知識就在身邊,增強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以《敬畏生命》一課為例,教師在導入時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某個旅游景點纜車墜落事故的視頻,視頻中有驚恐的呼救聲,有凄慘的畫面,搭配的畫外音更為視頻增添沖擊力。學生在看完視頻后受到很大的觸動,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這時教師導入新課知識:“同學們,看到這個視頻,大家想到了什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事故再次發生呢?”這樣的導入以視頻和提出問題的形式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珍惜和愛惜生命,為后續營造了氛圍。
再以《遵守規則》一課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2018年10月28日重慶公交墜江事件視頻:根據車內黑匣子監控視頻顯示,一名乘客因坐過站,要求司機停車讓其下車,之后乘客與司機發生激烈爭執互毆造成車輛失控墜江。教師將此事件視頻和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明白如果缺乏規則意識將會出現哪種危害,學生在此過程中會站在不同角度感受到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人們作為社會的重要一員,如果漠視規則,必然會對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由于視頻內容和教學內容有著緊密聯系,學生不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深入理解了所學的內容。
二、課堂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不僅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而且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促使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社會背景下,對學習內容更會感同身受。
以《生活需要法律》一課為例,本課題的知識目標即生活需要法律作為保障,法律伴隨人的一生,充分認識生活與法律的關系以及法律對生活的作用等。能力目標即通過學習生活與法律關系體會法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在學習和思考中增強歸納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法律知識積極性,學會遵守法律和尊重法律,形成法治意識和觀念。教師在授課時讓學生舉例還有哪些法律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法律。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法律,我們的生活會陷入什么樣的境況?”學生:“如果缺少法律作為約束,就好比城市道路缺少交通信號燈,車輛毫無秩序,整個交通系統陷入癱瘓,頻繁的交通事故造成重大經濟和人員傷亡,簡直是世界末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引入生活案例,使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和趣味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道德與法治教材也與時俱進,進行了相應調整,最顯著的特征是在不同版塊添加了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素材和情景,這種轉變較好地詮釋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生活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教材中的素材,讓教學更具趣味性。與此同時,教師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精心提煉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有效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同感,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到的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的目標。以憲法知識為例,教師在講解到憲法與個人的緊密聯系時,教材主要圍繞憲法內容和部分圖片展開,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憲法在我一生》視頻短片,整個視頻共計2分鐘,能讓學生明白人從出生時就有了中國公民的身份,父母有養育的義務,到了適齡年齡則要接受教育,到十八周歲時可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無償贍養父母的義務等,憲法可謂貫穿人的一生。通過視頻直觀地為學生呈現憲法知識,讓學生充分理解憲法知識以及對人一生的重要性。在之后講解到增強憲法意識時,學生就能侃侃而談,打破以往無話可說的現象,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化教學方式相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重新認識生活和改善生活,全面提高生活質量。因而在選取教學方式時要積極設計生活化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全面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設計問題時需找準契合點,要選擇學生的矛盾點和新奇點設置問題以此引發學生思維沖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愛在家人間》一課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曲刻畫了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疼愛,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含辛茹苦地撫育孩子長大,這份情感要永記心中。學生情感在音樂的感染下漸漸內化,契合這一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此時教師提出問題:“有沒有哪位同學愿意和他人分享一下現在的感受?”教師聽完學生的回答并在濃厚的情感氛圍下繼續啟發學生:“父母給了你什么?”“什么時候覺得對父母很愧疚?”教師借助音樂為學生營造和諧且寬松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也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突破口,有效地啟發了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懂得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的真諦。
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理論聯系實際是該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應貫穿在課堂教學始終。生活中每天都有事情發生,可謂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最佳的素材庫。教師應結合教材特征和學生學情,圍繞社會時事熱點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只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鮮活的生活化素材相結合才能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
以《維護公平公義》一課為例,教師在講到“公平”相關知識時選取當前的社會熱點新聞,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選取相關案例進行討論,分析這一現象是否公平公正。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做好指導,之后再讓學生填寫公平生活啟示錄。為了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提出以下議題:“假如你是應聘者、運動員、商人、學生、演員……”讓學生暢所欲言,最重要借助此議題呼吁構建公平和諧的社會,體現公平正義。上述問題將知識內容和社會熱點相結合,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四、師生關系生活化
常常會有這種現象,某個學生其它學科成績都較為一般,只有一科成績較為優秀,這大多和這個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的教師有密切關系。由此可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多么重要。無論成年人還是學生,都喜歡聽到他人的贊賞和肯定,適宜的贊賞與表揚能滿足個人身心需求,增強其上進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師運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值得贊賞的地方,和學生以朋友的方式真心相處,在生活上關心,在學習上幫助,構建生活化的師生關系,這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要實施目標激勵,幫助學生在各個學段都要制定相應的目標,振奮學生的精神,以良好的狀態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置具有挑選意義的目標,在此過程中要明確告知學生所設目標要在合理范圍內。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設置的目標有意義才能促使學生高效完成,達到激勵的目的。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打破單一枯燥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珊紅.打造“生活化”課堂,讓道德與法治課走進學生心里[J].新課程(中),2018,(05).
[2]盧自錄.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討[J].神州,2017,(2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