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 張野
摘 要: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重要時期,人格和心理的健全發展不容忽視。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本文著眼于校園氛圍,探討其對青少年行為的預測和影響。積極的學校氣氛作為一個保護因素,可以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問題行為。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教育;新課程改革
對于大多數青少年來說,他們一天中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所以,學校作為學生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校的影響因素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層面上的客觀社會情境,另一方面是學生個人層面上感知到的社會心理情境,有社會生態學理論說明,個體層面感知到的社會心理情境與客觀社會情境相比,對于青少年的發展有更深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從對青少年的發展研究角度出發,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校園氛圍這個影響因素更加關注。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現狀
(一)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校園氛圍(school climate)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外的研究者就開始了比較系統的實證研究。但一直到目前,如何準確定義校園氛圍,還是沒有明確的說法。Haynes等人認為,校園氛圍是指學校內學生人際交往的質量,尤其是穩定性,會顯著影響青少年的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辦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1]。Cohen等人認為,校園氛圍是青少年校園生活的水平和性質,以學生、家長和教師等校內人員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包括校園規范、價值觀、人際關系、教學實踐以及特有的組織結構。 Freiberg和Stein對校園氛圍的定義比較抽象,他們將校園氛圍定義為一個學校的中心和靈魂,它決定了學生、老師以及學校的管理者對學校的態度,好的校園氛圍引領他們熱愛學校,對學校生活充滿期待。Hoy等人認為,校園氛圍是一種環境特征,只能被校內人員所感知,并可以對學校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產生穩定而持久的心理影響,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核心概念
由于之前的大部分研究更側重于教學氛圍和人際關系,而本篇文章將視角定為青少年,所以我們在這里引用Hoy和Haynes的定義,即校園氛圍是在學校中被組織成員所感知到的、影響其思想行為的、相對穩定且持久的環境特征。我們所說的積極的校園氛圍,是一個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和鼓勵、充滿溫暖和包容的環境,在這樣的校園環境里,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和愛護,同學之間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同時青少年能對學校產生積極的情感聯結,能負向預測學生的一系列內外化問題,有效避免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對人格發展產生積極影響[2]。
二、校園氛圍的相關研究
根據布朗分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最里層的微觀系統是個體社會互動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對大多數嬰兒來說,微觀系統僅限于家庭,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活動范圍不斷擴展,學校和同伴關系不斷被納入這個系統中來。對青少年來說,學校是除家庭以外對其影響最大的微系統。學校氛圍是學校的核心和靈魂,直接被學生們所感知,校園氛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根據成就動機理論,校園氛圍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表現,消極的氛圍會使青少年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做出不良甚至越軌行為,比如吸煙、打架,而學生的問題行為也會影響校園氛圍,使學校環境變得更加消極。
(一)校園氛圍與學生內外化問題
組織行為學的一項實證研究證明,積極和諧的組內氣氛可以有效緩解成員們的壓力,使他們減少焦慮情緒,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增強勞動產出,提升企業收益。學校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組織,積極的學校氛圍可以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得到健康的發展。研究發現,良好的校園氛圍可以顯著調節青少年的不良情緒以及各種內化問題,比如可以減輕青少年的抑郁傾向。國內有學者認為,生活在好的校園氛圍中,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普遍較高,心理狀態也更加健康。同時,還有研究發現,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可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水平,當校園氛圍比較消極時,學生群體更易發生欺凌以及打架行為,青少年也會結交更多不良同伴,出現更多不良的外化問題。Hernawati等人在印度尼西亞的一項研究表明,校園氛圍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的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特質,當學生感知到的校園氛圍比較積極時,可以降低他們的憤怒傾向[3]。
(二)校園氛圍與親子親和
研究證明,親子間的溝通有利于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良好的溝通和正確的父母管教方式可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不良的親子關系會形成兒童的低自尊且不利于他們的社會功能發展。研究人員發現,攻擊行為與親子關系間的作用是雙向的,親子親和能夠顯著調節青少年的攻擊態度,減少他們的攻擊行為,此外,青少年的攻擊傾向也會反向影響親子關系。Richard和Glenn的研究證明,良好的親子溝通負向預測青少年越軌行為;Hartos和Pa等人的研究表明,親子親和與十四至十五歲的青少年外化問題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三)校園氛圍對欺凌的影響
一些橫向研究發現,學校氛圍與個人和學校層面的網絡欺凌行為顯著相關。同時,Wong等人發現對學校有較高歸屬感的青少年,或者那些在使用互聯網時受到老師監控的學生,不太可能在網絡上欺負他人。國外一項實證研究發現,學校氛圍顯著地預測了六個月內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
研究結果一致表明積極學校氛圍下的青少年較少會在網絡上欺負他人。盡管網絡欺凌行為通常發生在學校環境之外,校園管理者通常認為學校對網絡欺凌行為并不需要負責任,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學校氛圍可以顯著減少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主要假設是,在積極的學校環境中,網絡欺凌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師講述他們的經歷。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假設,即網絡欺凌行為與消極的學校氣氛有關,處于氣氛更積極學校里的受害者更愿意向老師尋求幫助。
三、對策與展望
首先,作為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關心愛護,與學生平等溝通,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支持,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生活滿意度。并且教師應及時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和行為偏差,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還需要解決學生在網絡空間欺負他人的問題。
其次,作為學生,應該與同學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同伴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鼓勵,而不是嘲笑。在面對校園欺凌時要勇敢站出來反對,而不是做個冷漠的旁觀者。
最后,我們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需求,讓青少年在面臨問題時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逃避問題,不讓內外化問題影響到自己的人格發展。
綜上所述,以往雖有大量關于校園氛圍的影響因素以及對青少年發展的作用機制的分析研究,但在家庭、學校以及同伴關系的共同影響研究上還存在一定的欠缺,我們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該盡量彌補這一缺陷,以達到良好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雪,王艷輝,李董平,等.校園氛圍與青少年的自殺意念/企圖: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29(05):541-551.
[2]李董平,何丹,陳武,等.校園氛圍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系: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5,38(04):896-904.
[3]宋星怡.校園氛圍與初中生攻擊行為的關系:自我控制和親子溝通的多重中介作用[D].湖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