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華
[摘? ?要]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主要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評估標準缺乏、組織結構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考核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出臺教育信息化的相關政策,解決組織結構和人員隊伍問題,搭建教育信息化大平臺,建立常態化考核體系等,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大平臺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1]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各地區紛紛提出打造區域教育新高地,以教育信息化、智慧化為抓手,全力推進區域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作為基層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筆者深感目前存在一些阻礙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問題,亟需從頂層設計入手,在整體架構、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層面下功夫予以解決,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2]。
黎加厚認為,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是教育體系適應信息時代的基本要求[3]。楊曉宏和梁麗總結了已有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定義后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這個概念具有四層含義:一是實現教育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務于教育現代化;二是國家及教育行政部門要統一規劃、統一組織教育信息化建設;三是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要廣泛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4]。
二、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均衡
當前,全國各地市、各區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仍處于不平衡狀態。以河北省唐山市為例,開平、灤南、路北等區縣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三全兩高一大”的目標已基本實現,但更多區縣仍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維修維護專項資金不足,老舊設備運維困難,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綜合來看,區域間教育信息化水平差距很大。
2.評估標準指導性不足
每四年一次的國家教育督導評估是檢驗政府教育投入的有效手段,其標準明確而清晰,可操作性很強。但關于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內容,已經十多年沒有修訂,很多新技術都未在舊標準中有所體現。如教育城域網、教育云平臺建設中的云計算、云存儲,基于高速網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課堂,3D打印、機器人和創客教育課堂,VR、AR虛擬現實課堂等。可見,國家教育督導評估缺乏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標準,推動性和指導性不足。
3.組織結構缺乏組織體系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從傳統教育中發展起來的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目前已經由傳統教育的補充逐漸演變為現代教育必要的技術支撐。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然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員組織結構不合理,缺乏組織體系。每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一般都由信息技術教師兼任,他們在技術上占據優勢,在學校重要活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在績效考評時卻往往不算業績。他們通常也沒有領導職務,在學校事務中缺少話語權,導致教育信息化整體推動力不足。
4.低水平重復建設缺乏“大平臺觀”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各種全新的數字教育資源和新的應用不斷涌現,但共享渠道依然不夠暢通。部分地區還在校園網、城域網層面做中心機房建設以及私有平臺與應用建設。這些平臺與網絡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了信息孤島林立、數據連通不暢、共享區域狹窄,還導致了技術管理的不足和非常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這種各自為戰的粗放型自由發展狀態應該盡早改變,重新以“大平臺觀”梳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
5.考核體系不夠健全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從上到下各級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離不開學校、教師的積極參與。而要充分調動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力量,必須建立常態化的考核體系,讓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成效和各級執行者的績效聯系起來。但目前這種常態化的考核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缺乏考核機制。
三、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具體對策
1.促進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
一是各級領導都要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效作為部門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二是要加大對教育信息化建設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資金支持,比如市級教育部門可以建立“教育信息化專款專用制度”,同時也積極向社會融資。三是可以結成對子學校,相互扶持。
2.出臺教育信息化相關政策和標準
要組織專家定期更新教育信息化有關標準,特別是國家對教育進行督導評估的標準體系,適時加入新近教育信息化發展新元素,從而對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持續的推動和指導作用。
3.解決組織結構和人員隊伍問題
解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組織結構和人員隊伍問題要從頂層設計入手。一是成立強有力的組織與管理隊伍,選派懂技術、想做事、會做事的骨干力量充實到相關領導崗位,選派專職技術人員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二是制定相關政策以優化人員編制、崗位待遇,從根本上解決基層學校留不住相關專業人才的困境。在組織結構、人員隊伍比較完善的情況下,通過組織各級培訓,成立教育信息化教研組,開展技能大比武、技能沙龍等各項活動,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4.搭建教育信息化大平臺
搭建教育信息化大平臺,就是要突破校園網和城域網的內網觀念、私有的數據中心觀念,樹立“大資源觀”“大平臺觀”“云平臺建設的網站集群觀”,徹底扭轉教育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戰”的自由發展狀態。
“大資源觀”不單指資源共享的區域范圍更大,還包括資源種類的范圍更廣。資源共享的區域范圍大是指要打通各區縣、省市乃至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之間的數據通道,打破原來各區縣“專用資源”服務,向全市、全省乃至更大范圍的“大資源”服務邁進。資源種類的范圍廣是指既包括教育教學的各種課件、音視頻資料,又包括通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新形態、新模式的教育服務項目。比如,“專遞課堂”的強校帶弱校、一校帶多校的遠程互動教學,“網絡名師工作室”的在線直播教學、異地網絡在線教研,VR、AR虛擬現實的教學服務支持,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等。
樹立“大平臺觀”,就是要搭建一個能夠承載“大資源觀”目標的平臺。這個平臺要能夠實現區縣、全市、全省乃至更大區域的信息共享,能夠聚合各種形態的各類資源,便捷地、隨時隨地地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優質資源,并且方便用戶分析數據和分享資源。同時,也要實現網絡學習空間全覆蓋,教師網絡教研、網絡教育空間全覆蓋,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全覆蓋等,從而更有效地推進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
“云平臺建設的網站集群觀”是指云平臺建設要在“大資源觀”和“大平臺觀”的指引下集中進行,以形成安全穩定、實力強大的網站集群,從而解決分散建站低水平重復建設、管理不善、安全無保障等諸多問題,并且打通數據通道,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大化。建議由市一級牽頭,統一云平臺接口規范和功能要求,各區縣據此統一建立網站站群,統一搭建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云平臺。平臺建設資金由市統籌或各區縣依據規模分擔。建立網站站群可依據全市教育發展的需要,適時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技術成果的典型應用,實現整個區域共享。已完成平臺建設的區縣,只需提供對接接口,接入市平臺即可,原有應用與服務可以根據權限需求接通分享通道。
5.建立常態化考核體系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的改革工程。要做好這項工程,需要將各級相關部門、學校領導、教師等各方因素全部納入常態化考核體系,形成強化領導、統一管理、分工協同、全員參與的教育信息化考核機制。同時,也要按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著力構建上下聯動的信息化建設利益共同體。
四、結語
打造區域教育新高地,必須以推動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為抓手。要通過頂層設計,在整體架構、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下功夫,建設“大資源觀”以及“大平臺觀”指導下的云平臺網站集群,據此連接省市區縣的學校及其他教育單位,連接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教育用戶,連接所有的教育裝備。網站集群的建成和全面應用,將在智慧化的管理、教學、學習、家校溝通等方面大幅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此外,要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打通,建成種類齊全、數量可觀、質量過硬、架構清晰、流轉有序的大資源平臺,為全面實現“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的互聯互通提供全方位的支撐,最終實現整個區域“三全兩高一大”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EB/OL].http://www.gov.cn/test/2009-09/24/content_1425447.htm.
[3]劉德亮.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5.
[4]楊曉宏,梁麗.全面解讀教育信息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8.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