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寶
[摘? ?要]“史料實證”并非傳統史料教學的延續。史料教學更多的是依靠教師個人的能力素養,而“史料實證”中“獲取史料”的訴求則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涵育奠定了基礎,順應了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獲取史料
一、“獲取史料”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自2003年課程改革以來,史料教學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并涌現出《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2010)、《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2015)等高質量專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史料實證”納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但史料實證與史料教學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傳統的史料教學主要通過教師對史料的閱讀與思考促進學生對史學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教學的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視野與見識、立場與角度以及教師對史料教學方法的運用。因此,史料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這也是趙亞夫教授強調歷史教學的原動力不在教育學和心理學而在歷史學的根源所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升,史料教學已無法滿足歷史教學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新課標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獲取、搜集史料是史料實證的起點和題中之義,并決定著史料實證的質量。這就決定了史料實證的主體是學生,強調了歷史學科教學必須要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搜集史料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發展。
二、“獲取史料”是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根基
在幾經修改后,新課標最終確定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雖然關于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地位的爭論尚未得出結論,但在史料實證中自主搜集、多渠道獲取的史料無疑是涵育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素養無法取代的載體。
唯物史觀是開放、發展的體系,滋養于史料的豐富與多元。唯物史觀作為歷史哲學體系,植根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歷史的洞察。隨著學者對人類歷史研究的深入,唯物史觀也必將做出與時俱進的回應。新課標要求高中生能夠掌握并運用唯物史觀四大基本原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為例,高中政治教材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而以布倫納為代表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通過對近代歐洲不同地域的歷史分析,得出了具有一般意義的結論,即階級斗爭和隨之而來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在這一時期的歷史變遷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學生獲取到這些史學研究新成果時,無疑可深化其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因果關系的理解。
學生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和深情大愛,同樣植根于對祖國歷史的熟稔。通過獲取史料,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涵養濃厚的家國情懷,培養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在全球化向縱深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開放的史料獲取還可以讓學生不流于狹隘的民族主義,在樹立民族自信的同時,能夠以更包容的態度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
三、“獲取史料”源于新時代的教學需求
眾所周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當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古老格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著重大改變,當代教育更加注重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注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獲取、搜集史料的素養,以歷史學科的特殊形式承載著信息時代的客觀需求。
素養教學要求打通學科核心素養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新課標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顯然,“史料實證”素養是學生關鍵能力的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上位概念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自主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學會學習”,“信息意識”作為“學會學習”的重要維度,“重點是: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因此,獲取、搜集史料的素養立足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2019年11月出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關鍵能力列入高考考查內容四層之一,在三個關鍵能力群中包括“以認識世界為核心的知識獲取能力群”,其主要內容為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明確指出,高考“加大了對學生在信息時代應具有的閱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獲取、搜集史料的素養以歷史學科的特殊形式對接高考對關鍵能力的考查,成為落實全面發展育人目標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
史料實證不等于史料教學,其基礎是學生自主地、多渠道地搜集、獲取史料。有教師觀摩美國中學歷史課堂發現:在班級建制方面,美國采用小班制教學,學生20人左右;在硬件方面,小學生全部使用平板電腦,中學生全部使用筆記本電腦。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基于教師事先印發的導學案,要利用兩倍甚至三倍于課堂的時間進行充分而自主的學習,課堂則以學生展示、爭鳴為主,教師甚至有時可以做到完全無為。
而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學校,并不具備學生人手一臺電腦,自主、自由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的條件,學校甚至地市級別的圖書館對歷史類書籍的儲備也相對有限。在寄宿制和作業壓力之下,學生周末回家可利用的時間也不多。因此,目前的史料實證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傳統史料教學的升級版,這與目前的班級建制、硬件設備、考評機制有密切關系。但未來,在新課標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導下,所有的歷史教師將心向往之而努力前行,以促進學生獲取史料能力的不斷發展。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