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泳紅
【摘要】在小學階段抓好朗讀教學,對于學生學好語文學科,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針對學生朗讀時“一字一頓”“拖腔拖調”“漏字、加字”的現狀,在教學中,筆者會采用范讀、挑戰讀、比賽讀、領讀、品讀等方式以“讀”為中心,克服現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知、在朗讀中領悟、在朗讀中升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與策略
眾所周知,在小學階段抓好朗讀教學,對于學生學好語文學科,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能激發學生情感,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項不可缺少的語文基本功。針對現階段學生朗讀時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針對學生朗讀時“一字一頓”的現象
在進行低年級朗讀教學時,我們會發現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馬上豎起書本,任憑他們用眼睛掃視來感知一大段一大段的語言文字,是有一定困難的。筆者一般允許學生用手指著書“點讀”,也許會被認為是“最正確”的方法。但是,在朗讀中卻發現學生容易出現“一字一頓”的不良現象。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讀錯,又讀得連貫、通順呢?首先,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切不可用教棒一字一字地指著讀,因為這一舉一動會深深地烙在學生的頭腦中,使得學生在讀書時也會是一字一頓地讀。學生雖然會讀了,但始終停留在讀對的層次上。其次,教師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比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劃劃詞,再讀讀句子,讓他們找出哪里是詞與詞連讀的地方,劃出來,再讀一讀句子。學生自然而然地讀出語氣語調來。最后,教師可以使用“范讀”的方式進行朗讀指導。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課文《難忘的潑水節》時,教師可通過“范讀”,讓學生領會語句重音、停頓以及語調的變化。對于那些字數較多的長句,“范讀”是最好的方法。
二、針對學生朗讀時“拖腔拖調”的現象
到了中年級,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模仿能力強,容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因此,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往往會將感情過分地“宣泄”出來。這就特別容易造成“拖腔拖調”的現象。筆者“順水推舟”借助學生模仿力較強的這個優點,采用各種各樣的讀法。比如,挑戰讀、比賽讀、領讀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激發學生朗讀的欲望,克服朗讀中“拖腔拖調”的現象。例如,在《鳥的天堂》一文中寫到:“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一段落敘述了作者一行人看到“眾鳥歡飛”的熱鬧場景,表達了作者看到鳥時愉悅、激動的心情。學生也被此景深深地吸引住了,由此學生很有興趣地朗讀。但學生剛開始讀的時候節奏緩慢,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作者那種興奮不已的心情。于是,筆者挑選了兩位學生來朗讀,一位是語感比較好的學生,一位是讀得一般的學生。經過他倆一讀,學生積極發言,各抒己見:課文中描寫鳥的大小、顏色、姿態時分別用了三個“有的”,朗讀時應該讀得一個比一個響亮,這樣才可以表現出對鳥的喜愛之情。又如,“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讀眾鳥騰飛時應該讀得快一點,響一點;“我的眼睛應接不暇”應讀得慢一點,而且要重點讀。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也能把握恰當的音量,語感培養自然也在其中了。久而久之,朗讀中的“拖腔拖調”現象漸漸減少了。
三、針對學生朗讀時“漏字、加字”的現象
到了高年級,學生朗讀時基本能夠讀得準確,讀得流利。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卻在熟讀課文好幾遍后仍然會出現“漏字、加字”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讀得少,不熟練;二是注意力不夠集中,沒有仔細看課文。對此,筆者用個人讀、小組輪讀、評讀等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讀”的效果比較明顯。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九冊中,朱熹在《古人談讀書》中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品讀時須做到“心到”,就是使思維處于一種緊張的、興奮的狀態中,專心聽同學評論,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口到”就能養成學生用心讀書的良好習慣,也使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慈母情深》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文中使用反復的寫作手法,表現了一位平凡的母親,雖然生活困窘,但是對兒子“喜歡讀書”很支持。課堂上,筆者讓一個學生起來朗讀;朗讀完畢以后,又花大量的時間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再評講。學生不但讀得特別認真,也特別用心地去記,從中讀出了母親大愛無言的情感。將平時朗讀時掌握到的技能、技巧去評價別人的朗讀,會使得朗讀時“漏字、加字”的現象大大減少。
對于高年級學生因為讀書少、不熟練,導致朗讀時出現“漏字、加字”的問題,筆者通過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來解決。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充分利用語文課的前五分鐘開展“我是讀書小能手”的朗讀比賽,每次兩位學生,每人兩分鐘,選出固定的評委即時打分。一輪下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朗讀的積極性大有提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論是古人的經驗,還是教師的實際教學,亦或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無不在昭示教育工作者:重視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傳家寶”。教師要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以“讀”為中心,克服現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知、在朗讀中領悟、在朗讀中升華。
參考文獻:
[1]徐哲清.改進低年級朗讀教學的幾點嘗試[J].小學語文教師,2020(6):63-124.
[2]韓樹云.如何讓切實達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標[J].小學語文,2011(12):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