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心怡
摘 要: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加強數學實驗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教師要對新課標下數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探索,以增強實驗教學的趣味性,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實驗教學;策略;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5-0112-02
實驗教學即教師借助實驗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依靠數學實驗教學,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要豐富數學實驗教學內容,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實驗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實現重難點知識的突破,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數學實驗教學開展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數學實驗教學,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跟隨教師一同發現某些數學問題,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實驗內容時,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教學某些抽象數學知識時,教師應按照學生思維特點設計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實驗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實驗教學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元化、趣味化的數學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教師要注意觀察實驗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在實驗中所遇到的難點問題,給予學生幫助和引導。學生都愿意跟隨老師一同參與數學學習,在數學學習領域內其思維會更加活躍。教師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組織力強的學生帶領其他學生一同探討交流,這既能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活動中。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造性思維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路徑,有效推進數學課程改革。某些數學實驗過程看似浪費時間,實際上卻是數學課堂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在創造性實驗演示過程中,一些綜合性較強、需要學生反復思考的數學問題能夠以直觀模型的形式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數學實驗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知道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才能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活躍,讓學生在動手動腦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
二、數學實驗教學策略
1.開展實驗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學生年齡較小,在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時,難免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時必須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創設過程中,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尋找問題,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動手動腦,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這一知識內容時,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對角的相關知識進行探索,并要求學生利用生活材料將角制作出來。一些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了一個角,一些學生用紙張折出了一個角,一些學生畫出了一個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方案不同,但都了解了角的形成過程。數學實驗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角的學習要領,讓學生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些基本圖形,了解角的分類。這樣,學生對角的知識會非常感興趣,能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又如,“概率”這一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單憑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開展數學實驗活動,讓學生拋擲硬幣若干次,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通過實驗操作,學生能體會到硬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大致相同。這時,教師可以引出抽象的“概率”知識,讓學生了解拋硬幣時硬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就是兩個不同的事件,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次數除以總實驗次數就是要求解的概率。數學實驗活動的開展,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推動了后續教學的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開展實驗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在重難點知識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實驗教學活動,開發學生數學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除法”這一知識內容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余數,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驗活動。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準備好一些實驗用具,如長度相等的火柴或塑料棒,讓學生運用這些火柴或塑料棒拼出正方形。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發現,如果這些塑料棒或火柴不是4的倍數,那么所有的火柴或塑料棒就不能夠全部用來擺正方形,總會有一些剩余。例如,拿出5根火柴或塑料棒去擺正方形就會剩下1根,拿出10根火柴或塑料棒去擺正方形就會剩下兩根。以此類推,學生發現了4乘以所搭建正方形的個數,加上剩下的根數就是火柴或小棒的總數。這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出學生將要學習的除法概念,讓學生了解火柴或塑料棒總數是被除數,4是除數,而剩余火柴或小棒則是余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對余數的定義進行理解,加深對除法知識的認知。又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趣味數學實驗,先給學生講解加法交換律的字母表達式,之后隨機讓三名同學上臺,分別扮演不同的數字,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并相加。在排列完成之后,教師可隨機更換兩名同學的位置,讓學生按這三名同學重新排列的順序相加,看結果是否發生變化。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即使這三名同學的位置發生改變,計算結果也不會發生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3.開展實驗教學,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把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先為學生展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然后提出如下問題: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的區別在哪里?這三種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在問題提出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猜想、實驗。學生通過畫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并對角的度數進行測量,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內角和。學生所采取的實驗方法較為多樣,有的利用量角器分別量出三個內角的度數并相加,有的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拼接在一起,測量拼接后的角的度數。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不論什么三角形,其內角和不變。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提升了數學學習能力。
三、結語
總之,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加強數學實驗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教師要對新課標下數學實驗教學策略進行探索,以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潘修鑾.指向素養提升的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14).
[2]周曉梅.基于循證理論的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0(02).
[3]朱菊.在“動思結合”中綻放實驗光芒——談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19(33).
[4]袁曉新.實驗讓數學課堂呈現精彩——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應用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