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萍
【摘要】步入新時代,子女能夠成人成才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項重要期望。面對新時代下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淡薄、互聯網時代下學生沉迷網絡、二孩家庭學生心理健康等突出問題,我們通過實施家校“共責、共管、共育”的合作共贏的“家校文化”策略,創新當代家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新時代;家庭教育;問題;策略
一、前言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婦聯等部門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
步入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不單是學校的責任,家庭也有一定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下,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淡薄、互聯網時代下學生沉迷網絡、二孩家庭學生心理健康等突出問題顯得尤為嚴峻。造成這些問題,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家庭教育是每個孩子接受教育的開始。在孩子成長的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起點。在新時代下,我們要在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同時,應當將家庭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們要立足于社會發展,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吸收我國家庭教育優良傳統,不斷推進當代家庭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造就一代又一代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二、新時代下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
1.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淡薄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絕大部分農村的家長洗腳上田,進入了城鎮生活和工作。面對城鎮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難免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看法。其一,部分家長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寄托于學校和教師身上。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把子女的教育全推到了學校和教師身上,例如,有些家長白天上班、晚上還要加班,回到家里孩子已睡了,每天總是以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孩子為由,希望學校和教師多些教育孩子;其二,家長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缺少對孩子的陪伴。中小學生這個年齡段是最需要家長的陪伴,而很多家長卻忽視了。有些家長甚至把對孩子教育的投資當成了投入,平時把孩子送到托管、星期天送去培訓機構。一個星期下來,孩子沒幾個小時是與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更談不上愛與教育。
2.互聯網時代下學生沉迷網絡
新時代下, 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停課不停教”,學生“停課不停學”,打破了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秩序,也打破了每個家庭的生活規律。為了完成線上學習的任務,每個家庭安裝了互聯網學習終端,讓學生進行線上學習,但由于家長監管不到位,造成了很多學生借線上學習之機,利用互聯網終端玩游戲,沉迷網絡,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慢慢形成了沉迷網絡的壞習慣。
3.二孩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孩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出現家長寵小放大的現象,長時間特殊地關注和照顧二孩,導致大孩對弟弟或者妹妹充滿不滿情緒,心理不平衡。這個時候,他們極容易產生嫉妒、不滿、失落或心理不健康的不良情緒,從而進一步影響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健康發展。
三、新時代下家庭教育突出問題的應對策略
1.家校共責,轉變教育觀念
明確教育職責。教育是一門科學,是培養人的過程。為此,針對家庭教育突出的問題,家校要明確職責,分清家校與學校或教師的責任,不應把教師的責任轉為家長的責任,也不應把家長的責任轉為教師責任。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不能代替學校教育,反之,學校教育也不能代替家庭的教育。這是一個家校共同承擔而完成的一個系統過程。
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闡釋責任倫理的時候,提到了事前責任與事后責任。事前責任是一種可預知的責任,意味著行動者在行動沒開始的時候就清楚自己的責任擔當了。可見,責任是可以預知的。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淡薄,認為孩子上學了,教育孩子的責任就是學校和教師了。我們做了一次問卷調查,30%以上的家長對教育責任主體認識不清,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轉交給學校和教師。如上文所提及的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體現了家長對教育認識的不足。這是家長對于責任的推卸。作為學校或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不斷轉變家長教育觀。我們要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咨詢活動,設立“家庭教育咨詢服務平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質量,提高家長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學校、家長與學生的共同發展與成長。
2.家校共管,提高育人意識
家校共管就是家庭和學校共同承擔孩子的教育管理。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新時代下,家校共管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學生培養的需要。家校共管要明確孩子在家庭里家長要做好監管工作。學校要相應成立家庭教育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和班級家委會。每個班級評選出高素質的家長,讓這些家長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以及參與學校的活動,了解學校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圍等情況,實現家校共管,共同教育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
在新時代下,實施家校共管是家校培養孩子過程而實施的一種手段和方法,我們要倡導家庭與學校統一思想,共同協作管理。如,學生沉迷網絡問題是大部分家長感到困惑的事情,管得太嚴,擔心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不管,又擔心孩子無心學習。為此,我們通過定期召開家委會、班級家長會、家庭教育論壇等,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文字班規,并通過家委會向全體家長發布,讓全體家長及學生清楚學生使用網絡終端的要求。這樣避免了學校與某個家庭制定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家長和學校雙管齊下,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對于二孩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引領家長更新育人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家庭和學校都應該致力于孩子教育的研究,關愛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中做到一視同仁,杜絕寵小放大,造成大孩缺愛局面。同時,學校指導家長要多引導大孩愛護小孩,多創造大、小孩的溫馨場面,建立和諧家庭,消除不良心理。
3.家校共育,助力學生成長
家校共育是在家校共責、共管的基礎上實施的一種協作育人的方式。實施家校共育,需要雙方在育人目標等方面統一思想認識,相互之間履行好職責,共同管理育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這說明家校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相互相成的。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關鍵在“共”,宗旨在“育”。家校共育,就是要充分發揮好家庭、學校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
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重點抓好兩個方面:
首先,是增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意識,轉變育人觀。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人格培養。家長的出發點錯了,造成了學生自殘、自殺及心理障礙等許多不如人意的事情發生。所以,家校共育,就是共同為孩子的人生打下亮麗的底色,夯實學生發展的基礎。
其次,是共同為孩子搭建成長的平臺。我們通過開展教育教學“開放日”、邀請家長進校園、開展家長志愿服務、進課堂、親子閱讀等,通過多種形式,既能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又能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對學校教育教學和常規管理提出寶貴意見,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實現家校共育的目的。
家校教育既有“教”也有“育”,面對新時代下家庭教育突出的問題,我們通過構建家校“共責、共管、共育”的“家校文化”體系,破解新時代家庭教育突出問題,建立家校全方位合作的教育共同體,促進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實現家校共贏。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下家庭教育突出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批準號:2020YQJK26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德祥.家校合作:現在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J].學周刊,2013(1).
[2]陳建翔.新家庭教育論綱:從問題反思到概念變遷[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7(4) :5-11.
[3]孫俊三,鄧身先.家庭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