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麗 湯秋香 徐文修 石書兵


摘 要 為了使“農業生態學”的教學過程與實踐充分結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樹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本文通過對課程增設實地參觀考察并融入翻轉課堂理念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進行生態農業規劃,對農業生態學教學課程進行了探索和實踐。結果表明,通過此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參與課程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及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 農業生態學 教學改革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2.053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Combined with Visiting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Design
SU Lili, TANG Qiuxiang, XU Wenxiu, SHI Shubi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comb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cours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by adding on-the-spot visits to the course and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flipped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can pl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is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rse is stimulated, and students' abilities of hands-on, brain use and expression are cultivated,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agricultural ecology; teaching reform; flipped classroom
“農業生態學”的學科交叉性很強,它通過講授生態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生態學的視角分析農業生產中的生態系統變化特征、環境污染、資源配置等生態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掌控權轉交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由原先被動參與的“客體”,變成了主動學習的“主體”,促進了學生對農業知識的探索和認知。本文依據翻轉課堂理念,通過增設實地參觀考察和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等方式,進行了“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的改革研究,使課程學習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不斷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1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業生態學》教材內容偏于理論化
《農業生態學》教材內容偏于理論化,導致學生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難以理解,更不能靈活的運用在實踐中。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長期以教師為講授主導,學生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生態學理念融入農業生產中,培養學生“三農情懷”和樹立農業生態環保理念是有待于解決的關鍵問題。
1.2實踐教學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
“農業生態學”課程授課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較少且缺乏針對性,學生上完課程,對解決實際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依然表現迷茫。通過不斷改善實驗課形式和內容,增加學生興趣,使學生將知識點融會貫通,更好的運用在實踐當中。
1.3缺乏合適的實踐場所
由于拘泥于前期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因此忽視了實踐場所的建設,導致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場所相對缺乏。雖然本學院在新疆昌吉三坪農場建設了實驗基地,但是由于基地路程較遠且很多項目正處于建設階段,學生上課不方便,不能滿足全部實踐教學項目需要。
2教學形式改革措施
2.1 典型農業生態園區實地參觀
依托本課程實踐內容,開展現代農業、生態工程和生態農業建設等實習內容,帶領學生到新疆農業大學三坪農場教學基地以及新疆農業博覽園等地進行學習。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生態農業的感官認識,也可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在參觀前,結合農業生態學的理論知識,設置參觀要點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展開參觀學習。參觀過程中,針對植物生態工廠的運行細節積極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將植物生態工廠和校內的人工智能氣候設施進行對比,向同學們解釋其異同點,進行答疑解惑。并結合農業生產,進行現場演示和解說,變對課堂知識理解的“聆聽”為“眼見”。不僅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尤其對當前生態農業發展趨勢、農業生產先進技術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2.2 生態農業項目可行性論證
針對實踐性較強的章節,采用“課堂講解+學生自學+項目可行性論證”的多元化方式進行。以《生態農業建設規劃》一章為例,老師針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進行詳細分析講解,使學生明確生態農業規劃的基本要素、步驟和原則。鼓勵學生綜合思考典型案件,并圍繞自己家鄉的農業生態特點與現狀,自行設計生態農業項目。而后通過班級初選,評選出規劃設計較優者,并以較優者為組長進行分組,充分發揮學生團隊的作用,通過組員間的協作進一步完善該組規劃設計方案。最后以組為單位,以PPT形式匯報闡述本組方案的可行性,開展農業生態規劃競賽。項目可行性論證會:(1)各組以PPT形式進行15分鐘闡述,討論評議10分鐘。(2)評委老師進行評分。
2.3 授課形式融入翻轉課堂
以《生態農業建設》章節為例,于授課前將本章節相關學習視頻發給學生,鼓勵學生提前預習、根據學習內容發散性自主學習,授課時,老師作為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學生則作為主導,結合所學和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講解自主學習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和獨立探索能力。同時,學生根據本章節知識點的學習,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農業生態規劃項目。結合規劃項目把學習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學生在做規劃的過程中,對所授課程進行思考。在進行PPT答辯過程中,老師們對同學們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詳細的講解,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將專業知識內化于心。
3 結論
“農業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課程實踐知識,更要求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面對當前新情勢下新的發展要求,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對實現“兩山”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設置參觀典型農業生態園區、策劃生態農業項目、授課形式融入翻轉課堂等方式的改革,著重強化農業生態學的實踐教學部分,不僅可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樹立“三農情懷”、培養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通訊作者:湯秋香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教研項目“《農業生態學》教學形式及內容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7JG039,時間:2017.09-2019.12
參考文獻
[1] 龐麗.《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與當地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49):105-106.
[2]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助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5.
[3] 李永春,李永夫,秦華,陳俊輝,王旭東,徐秋芳.基于問題導向和區域特色的農業生態學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126-127.
[4] 林文雄,陳婷,周明明.農業生態學的新視野[M].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3):253-264.
[5] 李海波,趙文若,劉顯臣.應用型農業高校《農業生態學》課程實踐能力模塊化培養——智慧農業+生態模式設計[J].吉林蔬菜,2019(02):53-55.
[6] 劉星,郝燕,夏春麗,等.基于翻轉課堂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設計——以細胞融合實驗為例[J].高教學刊,2020(25):81-83.
[7] 楊秀玉.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274-275.
[8] 孫欽明,馬曉燕,剡曉婷.基于應用技術型高校《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淺探[J].教育現代化,2019,6(65):77-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