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煉
摘 要:優秀的語文課文中,作者善于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及對作品形象的動態把握,構思出獨特的情境集中呈現、流露作者的人格感情,所以被傳頌至今。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優美情境的迷人光彩已被時代變遷的微塵所掩蓋,所以他們對這類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只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后僅能做到理智的知曉,而缺乏真切的美感體驗,而教師要從情感上打動學生,消除這種閱讀障礙,給學生帶來審美教學的長足進步。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經典詩文
一、 培養學生感知美
所謂感受美的能力,就是通過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觀存在的感受力和情緒的體驗。引起感情的激蕩,形成情感的共鳴。在語文教學中,筆者重視培養學生感受文學藝術美的能力并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自然美的意境,如朱自清的《春》通篇洋溢著對春天美好景物的由衷吟詠。筆者會讓學生合上書,閉上眼睛,隨著作者的思路,想象春天里大自然美好的景致,將文中所涉及的美景變成學生心中的“美”以圖畫形式進行歸納,強化學生記憶。
二、 引導學生鑒賞美
審美鑒賞力是比審美感知力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教師要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情感,讓學生從個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質,揭示形象的內在美,從而培養鑒賞的力度。
同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鑒賞作品優美的表現形式。如文章精巧的結構給人以峰回路轉、疊象橫生的美感。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結構如一個個小環,既緊緊相連,又留下一處處豁口直至結束,才顯現出環環緊扣、天衣無縫,達到了極其巧妙的結合。
三、 激勵學生創造美
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鑒賞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的終極目的。美育滲透最終、最重要的職能在于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因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培訓。
(1)舉行“美,就在我身邊”的活動。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追求美的習慣。(2)密切配合郊游,結合游覽體會寫作,將大自然的美進行加工、創造、并滲入主體美感認識。(3)每周寫好1~2篇周記,發現生活中美的事、人,培養學生用心靈感受美,用優美的文字表達美的能力。學生寫作和教師評講定期完成。(4)配合讀書讀報,開展課外抄錄活動,并舉行相關比賽,讓學生心甘情愿,在無意識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培養出高尚的情操,提高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每個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提高,由此,筆者感到語文教學是一種很富于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更是一種富于藝術性的追求美感的勞動,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須加強自身美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并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情感陶冶,從而激勵學生創造美。
四、 思維遷移,喚起聯想,讓學生感受創意美
“文學的社會作用是審美作用”是教學中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形象的審美價值的實現。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培養學生再創造思維,或鼓勵學生敢于并善于“求美”。
語文課本所選文皆“文質兼美”。引導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通過思維再創造,對作品以外有更深刻的領悟。如《故都的秋》中“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自然而然地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筆者采用的方法是請兩位學生朗讀后進行提問,讓學生沉思和討論。筆者趁機對作品背景及作家感情世界進行描述、明確,通過點撥,激活學生聯想,發散思維。
五、 誦激情、陶冶情志,讓學生感知形象美
不論是美的欣賞還是創造都離不開形象,美育是以鮮明的形象為手段,影響人的思想感情。文學用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再現生活的真實面貌,通過“顯之以象”“動之以情”使人在“象”中見“意”,“情”中悟“理”,從而端正人的性情。形象具有可感性,情感感染性和審美性。“讀《紅樓夢》者,必有余念余悲”,這是形象的情感感染性。因此,審美不同于人對“真”“善”的體驗,它總是伴隨著形象與情感。
筆者認為反復吟誦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是激蕩情感,感受形象的較佳途徑。通過朗誦,全方位去感受,體會作品意境,駕馭馳騁的想象,溶化強烈的感情。文發于聲,意感于心,“象”出也。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此法,效果較好。筆者在教學中,也會借助錄音帶指導學生吟誦,在反復吟誦中理解作品主旨,感受情感交融的語言美、意境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堂內語文老師抑揚頓挫的聲音范讀,循循善誘的引導,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和形象,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教育。
六、 領悟深意,使學生感受意蘊美
許多作品文辭豐富,思想意蘊深刻,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方位多渠道體悟。讓學生揣摩文章意蘊,品精悟透,體會審美的過程。讓學生在掌握文章的寫法、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 推敲詞句的豐富內涵。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應結合有關內容反復咀嚼、互相對比,突出特點。傳誦至今的《楓橋夜泊》意境行云流水,抑揚頓挫間將經典與文化春風細雨般融入學生心田。
《楓橋夜泊》的設計與課堂演繹,教師以文化的時間意識為重,文化的意象符號為橫軸,著眼于文化在同一種心情這一斷面上的比較和還原,引領學生進入古典情懷,回到中國文化的原點,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審美精神和生命力量。
教師將《楓橋夜泊》這首詩放在了歷史的夜空中來展示,課堂厚重而豐滿。在開課之初,聽到寒山寺的鐘聲,在詩詞悠悠回蕩,令歷代詩人無眠。
循聲追跡,由近及遠,教師帶領著學生經過當代的陳小奇的《濤聲依舊》、清代的王士禎、明代的高啟、宋代的陸游再回到了最初的唐朝張繼的身邊。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
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無助的我已經疏遠那份情感
許多年以后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