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樂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在教學過程中摸索總結得出的一些生物教學的“土”方法,包括“拳頭”的使用、文字的縮編和恰當的比喻,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生物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就必須能將教材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增強識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生物學科中有相當一部分知識結構內容抽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摸索到了一些學生有興趣,容易掌握和識記,教師也易于采用的一些“土”方法。
一、 “拳頭”(手)的使用
在教學中,筆者常引導學生用簡單易得有效的東西去幫助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和層次關系,例如在生物課堂中對于“拳頭”的使用。
(一)腎單位的結構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11章《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中介紹泌尿系統時會講述到人體的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一個由幾十條毛細管彎曲盤繞形成的血管球,腎小球外包圍著腎小囊。腎小囊很薄,其內層緊貼腎小球,內外兩層之間有一囊腔(腎小囊腔),其中腎小球和腎小囊又合稱為腎小體。腎小囊腔后面連接著彎曲細長的腎小管。通常教師會采用模型、掛圖或多媒體動態演示等方法進行,但學生一開始接觸時常感到不好分辨,較難理解,知識點較為抽象,結構層次和名稱容易混亂,課后遺忘率也較高。對此筆者采用的方法是,在利用模型、書本圖形和多媒體講解知識結構的同時,筆者會伸出雙手,左手握成拳狀,右手伸出包在左手上,然后提示學生左手也握成拳狀,引導學生觀察握緊的左手類似一個球狀,這就像是一個由幾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形成的血管球,即腎小球;右手同樣包在外面,那可以用來表示包圍在腎小球外面的腎小囊,兩者合稱為腎小體,右手手掌和手腕部分則表示腎小囊腔,而右手的前臂則可以表示為連接在腎小囊后面的腎小管。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演示后,學生對于該部分內容的興趣大為提高,對腎單位的結構層次也有了深刻的認識,課后筆者對于學生該部分知識結構的掌握、鞏固情況進行檢查,學生都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二)關節的結構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15章《動物的運動》時,會學習到運動系統中關節結構里的關節面,筆者也引導學生伸出雙手,一手握成拳狀,另一手包在上面,雙手握緊后讓學生自己體驗如果兩手要分離就不太容易了。引導學生分析,握成拳狀的手可以表示關節面上凸出的關節頭,另一只用來包住的手則表示關節面上凹入的關節窩,關節頭在關節窩內活動,關節頭和關節窩一凸一凹,兩者緊密結合,大大增強了關節的牢固性,且不容易發生脫臼,學生在掌握理解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為了引導學生能用簡便的方法畫出關節模式圖,理清這些結構的位置和關系。筆者采用的方法如下,首先畫一個數字3和字母C,再用兩條線將兩者相連,關節的基本結構就完成了,其中數字3表示凹陷的關節窩,而字母C則表示凸出的關節頭,兩者合稱關節面(構成關節的骨與骨的接觸面),拉的兩條線代表將關節面包裹起來的關節囊,中間的空間則表示關節腔。
(三)神經元的結構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12章《人體的自我調節》的神經系統中,介紹到一個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組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中心,突起適合沿一定方向傳導沖動。樹突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樹突可能有許多,而軸突只有一個,樹突將沖動傳向胞體,軸突則將沖動從胞體傳出。教師可引導學生伸出左手手掌,手掌展開,在掌心處用粉筆畫一個圓狀物,則手掌用以表示神經元的胞體,而掌心處的圓狀物則表示胞體中的細胞核,手指表示數量較多的樹突,手臂表示為數量只有一條的軸突,并設想如果不小心手指觸到了電,電流將由手指傳到掌心,并由掌心傳向手臂,類似于在神經活動過程中,沖動的傳導方向,即樹突→胞體→軸突。
二、 文字的縮編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愛的情感時,學習積極性才有可能進入最高階段,才能達到最佳學習狀態,有時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文字的縮編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記憶效果。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10章《人體的能量供應》中學習人的呼吸系統,指出呼吸運動過程中吸氣和呼氣時呼吸肌的變化,教材中說到人體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會使肋骨上提并外展,同時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橫徑加大;膈肌收縮,膈頂下降,使胸廓的縱徑加長。這樣,由于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也擴張,肺內氣壓小于外界的大氣壓,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呼氣時,由于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內氣壓大于外界的大氣壓,肺內部分氣體呼出體外。這樣的描述對于一個七年級學生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為了便于理解和識記,筆者引導學生記住“吸收”兩字,即在吸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兩者都處于收縮狀態,與之相反,那么呼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兩者都處于舒張狀態。
又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會學習到動物和植物的四種組織,動物包括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而植物包括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和分生組織,由于結構層次相同,數量也相等,很多學生課后容易混淆,常將動物組織與植物組織混用,把樹皮誤認為是上皮組織,而人體表面起保護作用的皮膚則當成了保護組織,為了能讓學生能有效區分,在介紹完各自結構特點和功能外,筆者引導學生各自將動物、植物的四種組織名稱中取出一字進行搭配,動物的四種組織縮編為上締肌經(諧音為“上帝雞精”,即一種品牌為上帝牌的雞精),而植物則變成了保養輸生(諧音為“保養書生”,即古代一位很講究保養的書生)。這樣就使得兩類組織既好記好認,又好像有一定的意思。不過,一定要引導學生注意書寫時不要出現錯別字,特別多的學生常將神經組織寫成神精組織,而結締組織的締經常沒有寫絞絲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