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云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歷史學科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學習歷史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而且為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和研究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文章主要是就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初中
一、 引言
愛國主義教育既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出發點,是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指標。
二、 初中歷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了多種優秀的內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初中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必須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對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認識當前中國發展的國情,尊重并熱愛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升學生民族自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例如,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學作品和發明無一例外地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教師在開展歷史學科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根據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加深對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理解和認識,感悟和體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將學生學習中華歷史文化的熱情極大地發揮,提升歷史知識的學習效果。
(二)有助于形成對世界的科學認知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奮斗精神也就是本民族具有的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精神。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來臨,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向學生滲透奮斗精神的意識和理念,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世界的意識和視野。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力度,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初中學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在面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時,應該勇于面對各種挑戰和機遇,利用自身具有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戰勝挑戰。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學習體系,引導學生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在適應時代變化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了解歷史特征和發展趨勢
如果站在哲學角度分析的話,任何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無一例外的都是新事物替代舊事物的過程,只有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滿足了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新事物才能以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展示在人們面前。歷史的發展已經不止一次地向世人證明,只有真正地走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才能在滿足民族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昌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經歷了分分合合,但是最終都走向了統一,而這也是經過歷史檢驗。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不僅是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和趨勢,同時也是自身強大生命力的真實體現,這些歷史事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例如,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是中國歷朝歷代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且都在鞏固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努力。進入新時期后中國在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過程中,這一理念更是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教師必須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將這一歷史發展的特征和趨勢滲透給每一名學生,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過歷史的檢驗證明其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維護中國統一的形象,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定信念,實現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順利進行。
(四)有助于培養個人和家國理想
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歷來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無法割裂的,通過對前人經驗和智慧的分析發現,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無一例外的都將造福他人、造福社會作為其人生的理想。由于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理念兩者并不是相互沖突的,個人理想必須在國家理想的引導下才能實現,國家理想的實現,需要個人的發展作為助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于初中生而言,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動力。針對正處在樹立人生理想的關鍵時期的學生,教師必須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與中國夢一致的目標,利用歷史教學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感染和熏陶學生,才能使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三、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措施
(一)通過歷史事件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課堂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歷史教學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部分。歷史事件在歷史教學中,其意義較為重大,所以教師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時,應該在教學內容中合理地融入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初中歷史知識學習意識,加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的力度。比如,學生在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夏、商、西周的興亡》《大一統的漢朝》《貞觀之治》等歷史知識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將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只有實現了統一、安定,國家經濟才能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生活。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不僅學生的愛國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而且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越來越強。所以,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時,必須明確地告知學生愛國主義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有一顆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決心,堅決不做任何違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將愛國主義作為推動自己成長的中心。
(二)通過歷史教訓滲透憂患意識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開展時,引導學生積極努力,不斷提升自我,然后通過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相關素養的培養,以此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社會不斷地發展,社會領域的競爭不斷加強,只有最優秀的人才才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作為新時期的初中學生來說,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不進步必然會被社會淘汰的憂患意識。比如,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時雖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是他們在憂患意識的引領下最終還是發明出了飛機。正是因為憂患意識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憂患意識,才能在更好地接受和學習知識,憂患意識的樹立為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長久的生存下去提供了支持,教師必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優化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