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真 洪秀娥
摘 要:低年級寫話教學長期囿于“看圖寫話”“仿寫片段”等寫話模式中,導致學生寫話規范有余,靈性不足,容易走入語言格式化的窠臼。繪本的獨特藝術形式,使它不僅成為啟蒙閱讀的好材料,更讓它扮演了低年級學生寫話啟蒙的重要角色。《學科教學建議》這樣描述,作文教學先要讓學生敢于表達,再慢慢讓學生善于表達。文章分析了繪本作為寫話教學新媒介的優勢,探索了借助繪本通過“賞圖”“讀文”“補白”等形式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初步探究繪本閱讀對低年級寫話之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關鍵詞:繪本閱讀;低年級;寫話
一、 繪本:低年級寫話教學新媒介
繪本,即為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指“畫出來的書”,是一種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以“圖+文”的形式,讓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繪本時,能夠給其提供一個寬廣的想象世界,更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可以很好地把“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給靜止的文字增添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無窮的魅力。單從兒童寫話的角度,繪本也具有提供豐富的寫話資源,潛移默化地滲透寫話技巧的特殊功能。
二、 繪本寫話的策略
(一)賞圖,依托畫面表達想象之美
色彩的絢麗,畫面里的童趣,是繪本吸引兒童的最大魅力所在。在這里,圖畫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起主導思維的作用,是兒童快樂閱讀的主要源泉。教師可以借助繪本那富有吸引力的畫面,豐富學生的想象思維,激發表達的愿望,引導他們進行具體、有序的表達。
1. 細賞畫面,讓描寫更豐富
低年級學生思維是由形象到抽象發展的。低年級常用的寫話訓練模式是看圖寫話。在教學中,所用的“圖”常常比較粗糙,內容枯燥,缺乏童趣,學生很難對圖提起興趣。但繪本生動形象的畫面、精妙的構圖恰好能彌補這一點。學生閱讀繪本時,容易被其吸引。當他們饒有興致地欣賞、探索時,其畫面內容,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視野,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此時老師可以利用讀寫,將他們頭腦中的畫面轉換為語言,更能起到看圖寫話訓練的作用。例如:閱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想去看海》中,有一頁寫了“卡梅拉離家獨行遇到了很多困難”。只有短短一句,卻配合了生動的兩幅插圖。在閱讀中,學生借助兩張畫面,立刻從下雨的天氣,崎嶇的山路和卡梅拉痛苦的表情中發現了其中的“艱難”,憑借著一雙細心觀察的眼睛,他們是這樣描述卡梅拉艱難的旅途的:一個昏暗的夜晚,下著大雨,卡梅拉走在一條山路上,到處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只好冒雨前進。前面突然出現一座木板搭成的小橋。木板很滑,它只好十分小心地移動著自己的腳步,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掉下萬丈深淵……憑借著畫面,學生把卡梅拉的處境讀懂了,更學會了利用畫面,發揮想象,具體地描繪出了“卡梅拉旅行的艱難”。
2. 關注場景轉換,讓表達更有序
《學科教學建議》指出:“寫作的起步階段應放手讓學生獨立寫作,盡量少干預,不說教。”這里是在提醒教師不可過早、生硬進行寫話表達順序指導。但是,低年級學生缺乏表達條理思維,在起步寫話中,講述一個故事時,總是顛三倒四,毫無條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時,可以借助一些合適的繪本來實現。例如:《母雞蘿絲去散步》這本繪本,就給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有序表達的范例。這本書的內容包含兩條線索,其中一條是一只緊跟在蘿絲后面想吃掉它的狐貍的倒霉遭遇。整個故事很少有文字說明,它更像一張地圖,只給了簡短提示,介紹了母雞的散步路線:“走過院子——繞過池塘——越過甘草堆——經過磨坊——穿過籬笆——鉆過蜜蜂房——按時回家吃晚飯。”母雞的大智若愚和狐貍的倒霉經歷讓孩子們忍俊不禁。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里跟著母雞走了一圈,看完后,學生意猶未盡,仍在熱烈討論著那些可笑的鏡頭。這時,趁勢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故事,出示所有的地點轉換語,請他們回憶在各個地點,狐貍倒霉的經歷。借助轉換詞,讓學生串聯整個故事。最后,小組合作,一人將一個場景說下來。這樣,一個富有條理而生動的故事,就在學生的串講中誕生了。這些反復講述的連接語,伴隨著的場景轉換圖,早已無形中滲入學生的腦中,為有序表達打下深刻的認知基礎。
(二)讀文,在仿寫中趣味表達
繪本的文字都經過精心挑選,語言生動有趣,朗朗上口,正是學生模仿的經典學本。在閱讀時,教師可以抓住繪本中有特色的句段,讓學生遷移仿寫,就成了一種很好的語言訓練方式。
1. 尋找情節反復處,遷移仿寫
繪本中的重復形式主要表現為這樣幾種:故事與故事的重復、情節結構的重復、語言或行為的重復。在繪本中,重復形式運用得非常廣泛,很多繪本中都存在逐字逐句的,或是大段大段的重復。《小真的長頭發》繪本寫話教學中,讓學生細致觀察畫面,發現小真的長頭發可真有用:在橋上,它可以釣魚;在牧場的柵欄外面,它可以拉牛……筆者引導學生再讀繪本,用“要是(在哪里),就可以(做什么)”的這種并列句式進行仿寫。在繪本《什么?這是什么?》中,通過語言的并列式復述,讓學生的認知不斷加深并鞏固。而且繪本中以反復表達的結構,抓取文中動物小瓢蟲、小雞、大魚、小青蛙、蝴蝶的特點:
“咦?什么,這是什么?”“爬呀爬呀,是小瓢蟲。”
“咦?什么,這是什么?”“毛毛茸茸,是小雞。”
“咦?什么,這是什么?”“撲通撲通,小青蛙,蹦——”
這樣并列反復的形式,讓孩子興味盎然,饒有興趣地模仿對話并認識各種小動物。這種一問一答,雖說語言結構簡單,但恰好是這樣復沓的句式,才是低年級孩子仿寫的好媒介,適合學生展開想象并進行句式的仿寫。
2. 尋找經典句式,遷移仿寫
要讓學生敢于表達,首先是引發學生表達興趣,可以抓住繪本中經典句式,遷移仿寫,讓學生愿意表達、樂于表達。如在執教繪本寫話課《我媽媽》時,筆者先出示單幅圖單句話:“我媽媽像蝴蝶一樣美麗。我媽媽是全世界最強壯的女人。”然后把兩幅圖連起來,出示:“我媽媽像蝴蝶一樣美麗,還是全世界最強壯的女人。”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起到橋梁作用的“還”字。同時提取句式“……像……一樣”,鼓勵學生進行仿寫,有的學生說:“我媽媽像牛一樣勤勞。”“我媽媽像機器一樣不停地轉著。”“我媽媽像大樹一樣為我們遮風擋雨。”當學生說到單個句子后,筆者順勢將兩位學生的句子用“也”連接起來,說:“我媽媽像牛一樣勤勞,還像機器一樣不停地轉著,但她從不喊一聲苦。”接下去就有學生接話:“我媽媽像貓頭鷹一樣眼光敏銳,還像小狗一樣忠實。”在這個教學片斷中,筆者充分挖掘了繪本中的經典句式,找準寫話訓練點。教學由扶到放,降低了寫話難度,學生樂于提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