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摘要:在各學科教學中適度滲透國學文化,有助于學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在語文學科融入國學經典,引導學生“誦經典”,豐富語言積累;“品經典”,發展表達能力;“用經典”,夯實遷移能力,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語言積累;表達能力;遷移能力
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各學科教學中適度滲透國學文化,有助于學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品位。在語文學科融入國學經典,對于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獨特優勢。
一、“誦經典”,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是積累的學科。學生只有在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方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搭建語言的大廈。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13歲之前,兒童正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利用這一優勢,在語文教學中增加國學營養,帶著學生以多種形式“誦經典”,能在潛移默化中厚實學生的語文底蘊。
筆者會充分發揮課本和校本教材的作用,引導學生“誦經典”。對于課本中的國學經典內容,我會針對性地傳授誦讀方法,讓學生知道“讀什么”“該怎么讀”;對于校本教材中的國學經典內容,筆者注重內容的拓展,讓學生在持續熏染中獲得言語能力的提升。
例如,從一年級上冊的《天地人》開篇,就帶著學生從“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開始誦讀,讓學生搖頭晃腦地讀,有滋有味地誦。一段時間后,他們的識字量明顯增加,詞匯量顯著增多,語感逐步形成。筆者再將他們帶進更為廣袤的國學天地,借助校本教材學經典。低年級,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聲律啟蒙》等經典啟蒙讀物著手,把學生引入國學圣殿。中、高年級,滲透《中華成語千句文》《笠翁對韻》《大學之道》等經典讀物,帶領學生暢游國學殿堂。
學生手捧經典,與圣賢相會,與歷史對話,日積月累地讀,長年累月地誦,充分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后,會主動意識到語文和國學密不可分。時間更久一些,學生就了解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度……國學名句,字字珠璣,或對仗工整,或平仄協調,或言簡意深,如此美好的相遇,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審美力。
二、“品經典”,發展表達能力
(一)講國學故事,提升復述能力
講故事,是復述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語言能力。小學生天生喜歡講故事,引導學生講國學經典故事,有助于提升復述能力。
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會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復述的方法。如,教學《盤古開天地》,讓學生把在《中華成語千句文》中積累的“盤古開天,濁沉清揚。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經天,星宿列張,江河行地,浩浩湯湯”巧妙運用到故事講述中。將古文與現代文進行對比,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認知更清晰,講述會更流暢。再如,教學《女媧補天》,啟發學生以小古文“女媧補天,日月重光……”給開頭部分潤色,以此提高故事的生動性和表現力。
掌握了講故事的技巧和策略,學生講故事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發展。此時,就可以組織他們立足教材內容或其他國學教材,定期或不定期地講自己讀過的故事,鞏固復述能力。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講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故事”的主題活動,激發學生講故事的興趣點。學生清楚完整、生動具體地復述匡衡鑿壁借光、劉備三顧茅廬、趙高指鹿為馬、曹植七步成詩、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背水一戰、項羽四面楚歌等經典故事,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二)賞國學名篇,提升評鑒能力
國學經典名篇經過時間的蕩滌,都是學語言的典范之作。帶著高年級學生賞析《水滸傳》,通過組織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管中窺豹,品味“巧合之妙”:一品“小人”,二品“英雄”,三品“小人物”。在比較賞析中,學生品悟全書的巧妙安排,感受經典名篇的語言魅力。細品細賞,過程看得見,成長看得見。
帶著學生賞國學經典,筆者還會強化策略引導,使學生在品賞關鍵詞句的過程中讓思維走向深處。如,教學《楊氏之子》時,讓學生比較“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三個句子,體悟楊氏子回答的巧妙。這樣的比較,實際上是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支架,讓學生在品詞酌句中探究作者語言的“玄妙”,找出“楊氏子回答巧妙”的“玄機”。結合上下文品讀,對比句子,學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孔雀是夫子家禽是肯定的語氣,有直接反駁的味道,語氣顯得生硬”“‘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反問,語氣不友好,顯得很沒有禮貌”“‘未聞兩個字能顯示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未聞是沒有聽說過的意思,加了這兩個字后語氣更委婉,顯得很有禮節。這樣的回答更符合一個9歲孩子的身份,言語非常得體”“‘未聞還有一個妙處,有言外之意,也是對上面孔君平嘲笑的巧妙回擊:因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所以楊梅非吾家果”。短短三句話,讓學生洞悉了“未聞”二字的巧妙之處,品出了楊氏子“甚聰慧”的根源。
三、“用經典”,夯實遷移能力
(一)用經典練“說”的能力
“說”的能力,即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語文教師應在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使其具備文明和諧與人交流的素養。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是提升學生“說”的能力的捷徑。
平時,筆者會讓學生在與同伴交流時,學著運用國學經典名句。如,用“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安慰班上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的同伴;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說學習不上進的同伴。教學中,也會引導學生在口語交際學習中運用經典。如,教學口語交際《勸說》時,向學生傳遞了交際策略后,筆者創設了交際情境:“小婉同學在上學路上把準備交給老師訂報紙的錢弄丟了,一走進教室就難過地趴在座位上哭,小顏同學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后,勸說小婉……”對此,筆者提出交際要求:勸說時記得運用經典名句,注意勸說時的語氣,不要用指責的口吻;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這一要求將教學要求和經典名句運用有機融合,對學生做了針對性引導。學生紛紛調動經典名句“庫存”,勸說小婉。其中一名學生這樣勸說:“小婉同學,我知道你是因丟了訂報紙的錢而難過。換成我,也是一樣的心情。但事情已經發生,我們也無回天之力。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像你這樣機靈的人,一定會‘吃一塹,長一智的,相信你以后一定會保管好自己的東西的。”這樣巧用經典的真情安慰,提升了勸說的質量,傳遞了濃濃的情誼,相信小婉同學會快速“雨過天晴”。
(二)用經典練“寫”的能力
寫對子,悟妙趣。筆者在“單元主題讀寫課程”中創造性地引導學生走進奇妙的對聯世界,接觸對聯文化,并試著創作對聯,感悟中華文字的厚重、溫潤與美好。持續的熏陶,讓學生靈感頻現,寫出了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對子。如,“疊字”類對聯,“森森碧樹潺潺水,漠漠白云浩浩風”;“復字”類對聯,“爬山虎虎爬山,啄木鳥鳥啄木”;“嵌字”類對聯,“池塘邊上倆草生,柳絮中心一花蕾”;“比喻”類對聯,“炭黑火紅灰似雪,谷黃米白飯如霜”;等等。
編短信,樂創造。信息時代,讓學生將經典運用融入短信創編,無疑能讓“寫”成為他們的一大樂事。如,婦女節到了,筆者讓學生創編短信,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學生就會寫出“萬愛千恩百苦,慈母愛子,非為報也;萬語千言百念,游子思母,盡在‘三八”的句子;植樹節即將來臨,筆者讓學生創編“綠化”短信,學生就能寫出“春風吹,陽光照,紅領巾,胸前飄,挖土塊,種樹苗,澆桶水,把愿許。小樹苗,快長高,抽新葉,發新芽,防風沙,保家園,為民眾,獻力量”的句子……國學經典賦予學生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因創編閃爍智慧的光芒。
寫片段,展思維。習作中,引導學生適時運用經典名句,巧妙引用讀過的“國學故事”,模仿古人語言表達,能夠提升學生“寫”的品質。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和喜歡的神話人物過一天,筆者啟發學生融入經典故事,自由發揮寫片段。一位學生的《我和姜子牙過一天》習作片段如下:
姜子牙看見了我,大吃一驚,問道:“汝乃何許人也?”我立馬走下云海,朝著姜子牙作了個揖,答曰:“吾乃二十一世紀之人,今不知為何竟被傳送到了封神界來。”姜子牙捋了捋胡子,仰天大笑說:“世間真是無奇不有!既來此,便是有緣,就跟吾游一圈吧。”我一聽,大喜!一骨碌爬上了“四不像”,準備云游四方。坐上“四不像”,那感覺真是不一樣,一路顛簸,一路馳騁,一路心花怒放!
用經典寫神話故事,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釋放,寫出了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流暢自如的片段。
(三)用經典練“演”的能力
每學完一個歷史故事,筆者就會組織學生演一演。從劇本的架構、情節的設置、語言的設定、形象的塑造等層面,盡量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訓練學生對故事的整體把握能力和表述能力。
例如,學完歷史故事《西門豹治鄴》,筆者讓學生結合課后“閱讀鏈接”嘗試寫劇本,演故事。學生自主組建“表演共同體”,招募劇組人員,明確分工職責:總導演全面負責把關,劇本組全力撰寫劇本,演員組研讀人物語言,服裝組研究服飾搭配……課間、午后、活動課,總能看到小演員們活躍著的身影。一有時間,他們還會主動向語文教師請教修改劇本的方法,向音樂教師請教音樂的插播方式,向體育教師請教動作的處理技巧。正式開演,小演員們服裝到位,演技了得,語言、動作、神態可謂活靈活現,精彩呈現了故事情節,精準演繹了人物形象。
國學經典的種子,已播撒在學生幼小的心田,并在學生心中悄然發芽,努力向上生長。